中国官方媒体最新一项社会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和贫富差距等已成为影响中国公众安全感的主要问题。有学者指出,中国需要开启综合性制度变革保障民生,而目前单一的行政治理措施已难以奏效。
最新一期的《小康》杂志报道说,该杂志于今年4月底与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联合在全国范围进行了一次“中国平安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在约20个各种影响中国人安全感的因素中,“食品安全不能让人放心”、“环境污染严重”、“所在城市贫富差距过大”、“医疗得不到保障”和“信息财产安全容易泄露”等依次名列受访者最为担忧的问题。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的胡星斗教授就此表示,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日趋凸显出高风险社会的特征,这种风险并不能单纯以犯罪率高低加以衡量,而是普通民众无法享有免于恐惧的权利。
他说:“食品安全、环境安全、财产安全甚至也包括生命安全,这些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课题。更重要的是,中国人民还不能享有免于恐惧的自由:食品安全,在中国癌症发病率不断攀升;空气安全、环境安全,也是完全影响到我们每个人都身心健康;财产安全,拆迁、征地甚至像重庆那样的以‘黑打’的方式打黑等等等等。总之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不安全感的确普遍存在。当然有的人不一定感觉得到,大多数人都是事到临头,才会感觉到原来自己处于这么不安全的一个环境之中。”
这份隶属于中共中央《求是》杂志社的《小康》杂志还表示,上述调查分别从社会治安、卫生安全、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和心理安全等五个方面进行衡量,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统计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采用了基于实名制的网络调研方法,同时兼顾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及职业等分布情况,因此该项调查置信度水平应在95%以上。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中国人的安全感?本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曹锦清教授给出了他研究总结的五大因素。
曹教授说:“第一当然是腐败问题;第二是环境问题;第三是食品安全之类的问题;第四气候变化问题;还有就是一些社会的不安全问题,这些问题老百姓这几年来反映都是比较多的。反腐败最近这一阶段抓得比较紧,环境问题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能是一边治一边污染。这些事情我们见诸于报端的不少、我们自己感受到的也不少,一下要解决估计也有难度。至于各种安全感,在快速的转型当中人们总有一种焦虑感、不安全感,估计要解决也是比较难的。”
北京理工大学的胡星斗教授则指出,针对民生保障的现实状况,单一强调执法监督等行政治理措施已很难奏效,中国更需要在制度方面进行综合性的变革:
“中国最主要的问题倒并不一定是存在这些不安全的因素或者说人们存在不安全感,更大的问题是这种不安全感只会不断地加深。我们在人治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如果没有法制那就没有安全感。只有通过综合的制度改革,才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些看起来是某个层面的问题,但实际上是综合问题,比如涉及到对官员的监督、对监管者的监管,这可能就需要某种民主制度作为支撑。中国只有从体制层面、从制度层面进行综合改革,才能解决不安全问题。”
《小康》杂志在今年5月同样利用网络平台联合“新浪网”进行了有关“2013年中国平安小康指数”的问卷调查。报道说,上述调查结果在男性占70%、女性为30%的比例下,同样显示公众对自身安全感的担忧。有心理咨询专家指出,中国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状况,已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易于传播的“集体潜意识”,例如抢购、传谣及缺乏人际感情等等。而反之,安全感的缺失也同样是导致大部分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