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富:救灾行善不只捐钱(图)

作者:李兆富 发表:2013-04-24 12: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1个留言 打印 特大


4月22日,四川雅安地震灾区一位老人打着“缺水缺粮缺帐篷”的牌子,站在路边呼吁关注。(AFP PHOTO/Mark RALSTON )

芦山地震之后,官方呼吁民众不要自行到灾区救援。很正常嘛,是不是?救灾这回事,应该留待政府处理,对不对?这个既有的观点,不易改变。

2005年美国东南一带被巨风卡特里娜(Katrina)吹袭。在美国联邦紧急事故管理机构(FEMA)仍然未来得及去反应时,零售业龙头沃尔玛(Walmart)几乎在风暴平息之后的一天,就将紧急物资,运送到灾区分发。

另一个案例,就是2004年圣诞节前夕发生的南亚海啸。当时,最先到达灾区的物资,特别是食品药物等,都是由跨国大企业如美国的可口可乐(Coca Cola)、辉端(Pfizer)、法国达能(Danone)的捐出;分发运输,由物流公司如DHL和联邦快递(FedEx)包办。整个救援组织,背后的管理和技术支援,有国际商业机械(IBM)以及许多投资银行金融机构等等去负责。

如此紧密的协作,神奇吗?不。这些企业,每天都在做同样的事,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市场运作。

市场,就是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交织出的一张关系网。在这个市场的网络里面,每个人,每间企业,存在的意义,都是在于寻找别人的需要,亦同时寻找资源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用现代的说法,市场是有机的组织;优点,就会灵活和弹性。

从另一个角度看,政府亦有动机去隔绝其他国内外的各种公私营机构的救援协助,因为人民越是依赖政府,行为上也越会服从。当然,要是一个政府绝对地慈悲为怀,有无边法力,依赖就依赖。可惜, 政府经常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社会的需要。

毕竟,满足人的需要,是市场的专长。市场虽然不是完美,但总比政府优胜。天灾时,市场和商业机构的能力,就更加难能可贵。

“企业只管捐钱就是。”有不少人都如此相信。

对不起,捐钱,不等于做善事。企业的能力,绝对不止是赚钱。事实上,在个人层面,道理也是一样。任何人,抑或企业,做善事不单是将财富分出来,最重要是出于善心去明白别人的需要,在过程中也带动更多人行善助人。

将捐钱当做完成了善举,其实是一种很懒散的行善心态,甚至可以说是扭曲善的本意。香港,就是因为福利的过份膨胀,而且香港的官僚非常有效率,资源也多,导致民间慈善组织自七十年代起,存在空间荡然无存。

这是政府垄断慈善救灾的后遗症之一,就是行善没有行动,只有募捐。香港的慈善基金,例如公益金,实在没有人知道它在服务甚么人,只知道它的功能是分派资金。最讽刺地,像公益金等的存在,变成了一种“赎罪”的慈善;任何企业或个人,赚取了公众眼中的不义之财,许多时就说句:“全数拨捐公益金。”就好像洗清了罪孽,再没有任何责任。

社会的善心,是一种集体的习惯。一个国度的人民,要是惯了依赖政府,善心也会渐渐变得薄弱。有人说,在美国,几乎每一个社会问题,都会有一个相应的慈善组织;在大西洋的另一边,每个社会问题的背后,却有一个政府官僚部门。

中国呢?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