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吃五谷杂粮,保不齐哪天吃出病来。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生病,宋太祖去探望他,为表示兄弟情深,宋太祖亲自用点燃的艾条为弟弟治病。您也许觉得奇怪,史书上好像没有记载宋太祖懂得医术啊?其实,在宋代时,用艾条治病这事非常流行,普通百姓都掌握一些艾灸的技巧。比如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留下著名的《灼艾帖》,说明在文人阶层,艾灸也非常盛行。
宋代画家李唐的绘画《炙艾图》,则让我们看到一位村医为老农进行“灸法”治疗的生动场面。
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炙艾图》为立轴,绢本,是中国最早以医事为题材的绘画之一。图中以山坡和农舍为背景,呈现出一幅典型的乡间景象。农舍前的树荫下,一位老农袒露着上身正在就诊,他的双臂被一名农妇和一个少年紧紧抓住,另一个少年则牢牢按住他的身子。老农瞪着双目、张着大嘴,声嘶力竭地叫喊着,他的两条腿也被农妇和少年用力踩住,只能听凭村医用“灸法”治疗背上的脓疮。
老农背后的村医,坐在小板凳上,正神情自若地用点燃的艾条薰灼老农的背部。村医的背后,站着小徒弟,他已经为老农准备好了膏药,正托在手里。画面上的人物,表情各异,栩栩如生,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体验。
画面中的几个人神态表情各异,郎中因为经多见广,神情从容不迫,坚毅镇定,表现出对自己医术非常自信;生病的老农因为背上生疮,疼得要命,再用火一烤,更加痛苦万分;老农的家人虽然不疼,但看着老农受罪,也非常惊恐;跟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郎中的小徒弟,小徒弟跟着师傅经多见广,非但不害怕,反而觉得这个病人这么大岁数了,嗞嗞歪歪地喊叫非常可笑,所以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一看似普通的乡村生活场景,被画家描绘得细腻而生动,人物的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也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画面上。
《炙艾图》上乡村医生用艾条给老农治病的方法,就是宋太祖用来为弟弟治病的方法,在中医上称为“灸法”。“灸法”起源于中国远古时期,其疗效十分神奇,它不仅能治疗疾病,还能养生保健,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最重要的,它是一种自然疗法,只需要点燃一根用艾叶制成的艾条,就可以“手到病除”了。
针灸,是中医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包括“针法”和“灸法”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针法,就是把金属针刺入患者穴位,运用特殊操作手法来达到治病的目的;灸法,是用燃烧的艾条,熏灼患者穴位的皮肤,利用热刺激来治疗疾病。
据专家考证,“灸法”的发明,大概源于原始先民偶尔被火烤灼后,发现原有的病痛减轻或消除了,从而认识到“烤灼”可以治疗疾病的道理。到了中国秦汉时期,古人经过长期观察研究,把“烤灼”治病的方法称之为“灸”。当时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记载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意思是说,“针法”治不了的病,“灸法”反而能够治愈。
此后,“灸法”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中医疗法,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从东汉的医圣张仲景,到唐代药王孙思邈,都对这一中国传统疗法进行过专门研究,并在他们的医学著作里总结出大量“灸法”的临床应用和治疗经验。唐宋时期,随着“灸法”的专门化,甚至还出现了以施行“灸法”为业的灸师。唐代诗人韩愈,就曾在诗中写道:“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诗中生动描述了“灸师”实施艾灸的场面。
对于“灸法”材料的选择,古人也逐渐发现,用艾叶的治疗效果最为显著,据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记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对于艾叶的采摘,古人也非常讲究,只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前后采摘,因为这个时候是艾草生长最旺盛的时期,其“灸疗”效果最好。
与中医“针法”相比,“灸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所以非常普及,深受人们的喜爱。按照中医学说,“灸法”有消瘀散结的作用,所以《炙艾图》中的老农背上生了脓疮,村医就为他施行“灸法”治疗。除此之外,“灸法”还有温阳补气的作用,不仅可以治疗各种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疾病,还可用于养生保健,对提高人体免疫力有着显著效果。
看过《炙艾图》的人可能会觉得,这幅画所描绘的老农表情很痛苦,用“灸法”治病一定很疼。事实上,经过长期实践,中国古代医生还发明了没有痛苦的“灸法”,就是先在人体皮肤上敷一层盐或姜片,然后再用点燃的艾条进行熏灼,这样不仅没有痛苦,还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至今日,“灸法”这一中国传统医疗方法,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在人体养生保健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来源:新浪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