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扛起由农友种苗种子种出的华峰西瓜,缅甸西瓜在中国大陆十分火红,农友种苗公司的贡献极大。(摄影/庄坤儒)
在农业人口超过7成的缅甸,除了一望无际的稻田外,田野间最常出现的景观,就是星罗棋布的高架茅草屋。这种以木材为柱、树藤为板,茅草为顶的简陋草屋,不但缺水、缺电,既不耐风又一定漏雨,却是当地最普及的“国民住宅”,也是缅甸农民困窘生活的真实写照。
当所有外商纷纷相中缅甸的廉价劳工,期待在即将开放的市场中大显身手,却少有人能从社会关怀的角度思索缅甸的未来。而长期致力于改善缅甸农民生活的农友种苗公司,则是极少数例外。
在还填不饱肚子的年代,引进经济作物的概念
1968年成立的农友种苗公司,由成功培育台湾第一颗无子西瓜的“西瓜大王”陈文郁创办。包括国人熟知的圣女小蕃茄、天蜜洋香瓜,以及数不清的西瓜品种,皆出自该公司的种苗培育团队。
农友至今拥有六万多个来自世界各国的蔬果种原,其中光是西瓜一项,即搜集了上千种野生品种,甚至可依不同国家的口味“订制专属西瓜”。
目前农友已研发出近300种西瓜品种,产量约占全球西瓜种子市场的1/4,行销足迹更遍及五十多国。
在新加坡、泰国、大陆福建、越南、印度、印尼等地,皆设立分公司的农友,早在1994年,即开始在缅甸进行采种工作,其后发现,拥有广大冲积平原的缅甸,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且雨水充沛,相当适合培育瓜果,因此锁定缅甸为经营据点。
从种子到育苗、生长、采收,农友提升了缅甸的农业竞争力。图为番茄种苗。(摄影/庄坤儒)
不过,要在实行计划经济制度的缅甸,推动栽种高经济作物并不容易,因为军政府向来强硬规定农地的作物种类,以“能填饱肚子”的稻米和杂粮为首选,根本很难找到多余的空地种植其他作物。
几经斡旋,好不容易找到数块军政府管不到的畸零地,就先让有兴趣的农民试种,再一点一滴打下基础。
农友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透过各种关系,以实际成绩争取军政府的信任,最后才说服农业部门同意农民在干季稻米休耕时转种瓜果。
努力播种,改善当地农耕技术
好不容易找到土地耕种后,农友立即面临第二个难题──如何改变观念与技术都极度落后的缅甸农民?
郭坤石指出,缅甸农民过去种水果的方式,就是吃完果实后,直接将种子埋进土里、浇水了事,不但不会花钱选购优良品种,连挑牛粪、鸡屎施肥的经验都没有,因此种出来的瓜果总是个头偏小,肉白、子多又不甜。
所谓“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为了精进缅甸农民的农耕技术,1997年,农友与缅甸农业部合作,在仰光近郊成立全国第一所免费的农业训练所,以每年2期、每期4个月的方式,广招农民入学;并配合理论与实作课程,传授学员播种、施肥、催芽、病虫害防治,以及如何留果、何时采收等整套瓜果栽培技术,至今已有八百多人受惠。
课程结束后,农友还会赠送每名学员价值新台币5,000元的各式瓜果种子,让他们带回家乡种植,同时也叮咛这些学员,可以将学到的栽培技术传授给更多亲友。
农友缅甸分公司总经理郭坤石,是行销缅甸西瓜的大功臣。(摄影/庄坤儒)
西瓜选拔大会,打响知名度
考虑到气候、技术等因素,农友在缅甸推动最卖力也最成功的水果当属西瓜,其中又以硕大皮薄、肉色红匀、多汁爽口的“华峰164”,以及甜度高达13度、肉质细嫩、脆而多汁的“华光855”等品种最受好评。
郭坤石指出,缅甸民众的经济能力欠佳,愿意花高价买优质水果的金字塔顶端客户有限,因此行销西瓜不能只着眼于内销市场,邻国广大的中国大陆,更有开发前景。
尤其缅甸西瓜盛产的11月至隔年3月(干季),适逢大陆水果短缺的冬天,又大又甜的缅甸西瓜,刚好可以因应大陆民众的需求,可望获取高额利润。
行销缅甸西瓜的策略盘算好后,2000年时,农友种苗首度在邻近大陆边界的缅甸木姐,举办“西瓜选拔大会”,由各地缅甸瓜农运来整整5卡车的西瓜,再请来一百多位大陆中盘商加入评选。
由农友公司出资建设的农民医院,在当地救治了无数病患。图为院长(左)与医疗团队。(摄影/庄坤儒)
但因当时缅甸北方边界尚有少数民族的内战,外国人无法进入,为了亲自主持这场西瓜盛会,郭坤石整整绕了一大圈──从仰光飞往云南昆明,再驱车前往邻近边界的瑞丽市,最后才顺利进入木姐(在中缅边境的城市,双方人民常可自由往来)。
不过,由于早年销往大陆的缅甸水果品质都很差,当亲眼看到这些色泽、外观俱佳的“西瓜佳丽”,大陆中盘商仍然个个观望,无人敢身先士卒地喊价。
脑筋动得快的郭坤石,立刻安排“枪手”出场,而且喊出的价格比大陆市场的零售价高出一倍。“我跟他们说,一定要把价格抬高,真的亏钱,一律由我埋单。”郭坤石坚信,缅甸西瓜的品质优良,绝对有这个价值;而且唯有把售价抬高,农民才能多赚一点。
抬价策略果然奏效,缅甸西瓜不但在选美会上的价格飙高,经此一役,更在大陆声名大噪,价格也水涨船高。如今缅甸西瓜每年与中国大陆的边贸交易即高达3,000万美元,年成长10~15%,对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极有助益。
从救农业到救人
除了引进最新的农耕技术,并协助开发市场外,农友种苗更突破万难,为贫苦农民筹建一所免费医院。
郭坤石指出,早在农友前进缅甸之初,就发现当地农民的困顿贫穷程度,难以想像。
“连饭都吃不饱,生病怎么可能有钱看医生?”他将缅甸农民的处境回报总公司,原本就希望为各地贫农尽一分心力的农友创办人陈文郁,从此也立下了在缅甸建造农民医院的心愿。
不过,要在没有邦交,官方对台湾又不友善的缅甸盖医院并不容易,不但申请过程处处碰壁,军政府甚至一度怀疑──台湾打算对缅甸农民实验新药,才会如此大方地盖医院。
夕阳西下,学员扛着锄头准备回家,他们是缅甸农业的新希望。(摄影/庄坤儒)
一度灰心的陈文郁,本欲将建医院的计划,挪至“穷人也很多”的邻国印度,但这个消息后来传至曾在缅甸叱吒一时的尼温将军孙子耳中,他极力和总理与政府部门沟通斡旋,眼看就要胎死腹中的农民医院计划,才重新起死回生。
2001年3月,耗资新台币1亿元、占地4公顷的农民医院,在邻近仰光的伊洛瓦底省成立,院内设置了内科、外科、小儿科、牙科和妇产科,以及30张病床,包括救护车、X光放射线室、生化实验室和开刀房也一应俱全。若依照台湾标准来检视这样的医疗设备,仍属简陋,但已能在当地发挥救人救命的极大效能。
成立11年来,农友医院光是救治不幸被锁炼蛇咬到的农民,即达八百多位;其他像是难产、肺炎、蜂窝性组织炎、急性盲肠炎等原本只能等死,最后受惠于免费医治而捡回一命的病患,更是不计其数。
深耕缅甸多年的农友种苗公司,或许并非世人瞩目的产业焦点,却是最受缅甸农业部门敬重且深得民心的外商,在两国尚无正式邦谊的此刻,农友种苗已为台湾写下最动人的“西瓜外交”故事。
原标题:农友种苗的西瓜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