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世风日下,不如行善于微行,种福田于未来。(Fotolia)
清朝时,江宁府(现在的南京)长江以北有一个姓张的经纪人,过江前往江宁收债。到年关将近,某一天的黎明,他肩扛自己的行李准备出城回家过年。由于起身太早,到达城门时城门尚未开启,只能在市场的屋檐下等待。
一会儿张某感到身体困顿难支,便把装金银的布褡裢(长形布袋)放下,自己身坐其上闭目休息。到了城门开启的时候,他起身肩扛行李急急出城,早已忘了自己身下装有金银的褡裢。出城一里多远,张某才发现自己所带金银全部丢失,急忙返回原处寻找。但是此时已经是市集开张、左吆右喝,人如云集、比肩继踵,自己的布褡裢早已不知去向。
见此情景,张某愁眉紧蹙,徘徊观望。此时,有一个老者走来询问其情,张某就把自己的情况如实告诉了老人。于是,老人就把张某邀入自己的家中说:“我今天早上开门,捡到了一份别人丢失的物件,不知道与你丢失的物件是否相符合。”张某说:“我丢失的东西共有两封。大的是东家的,小的是自己的。其中每封分别为银锭若干。”老人打开原物验检,与张某所说相同,就原物奉还。
张某感动而泣,对老人说,自己愿意把自己的那份银锭拿出来相谢。老人笑着说:“我如果爱财,刚才不会与你言语此事,你难道还不能理解我的心吗?”张某便与老人各道姓名而别。
到了江边,张某等待渡江。突然江风大起,江中渡舟几多倾覆,溺水者无算。张某站在岸边目睹此情此景,恻隐之心油然而生:“我今天携带的金银失而复得,我的命也可谓是死而复生了。”于是拿出自己的那一份银锭为报酬,让江边的救生者操舟前往江中救人,有数十人因此获救。
获救者都来感谢张某的救命之恩,并互通姓名而别。被救的人中有一个江宁府的少年,正是还给张某银锭的老人的儿子,在江北做生意,回家途中遭遇船倾身溺之灾。吃惊之间,张某把此奇遇告知了现场的人,听到的人都叹事出奇巧,感天理昭彰。后来两家彼此感恩,结为姻亲。
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当初拾到钱财的江宁老人,见财不昧、行善无求,既解了张某的困顿、救人于危难,又在张某的心中种下了行善济人的种子,也奠定了后来儿子得救的机缘。
如果当初张姓的经纪人丢失钱财后,拾到钱财的老人见财昧心,张姓也可能因丢失巨财而死,自然也谈不上后来的江边救人,老人溺水的儿子也会因无人相救而死;纵使张某不会因失财而死,在江边见溺者无数心生恻隐,也无钱为酬救助他人,抑或因自己的遭遇不能生出恻隐之心,岂不悲哉!正是:
行善无求,启他人善心,解自己苦厄;
济人困顿,积他人善资,得他人济渡。
感世风日下,不如行善于微行,种福田于未来;叹人心不古,不如济人于平日,植解自我困顿之机缘。
文据(清)《熙朝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