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撷图
黑豆是豆科植物大豆的黑色种子,别名菽、乌豆、黑大豆、马料豆、冬豆子,药用由来已久,归肝、肺、脾、肾经。
北宋大观年间唐慎微编著的《证类本草》对其有云:“味甘,平。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逐水胀,除胃中热痹,伤中,淋露,下瘀血,散五脏结积、内寒,杀乌头毒。久服令人身重。炒为屑,味甘。主胃中热,去肿,除痹,消谷,止腹胀。”
唐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方剂学家陈藏器对其描述曰:“炒食极热,煮食甚寒,作豉极冷,造酱及生黄卷则平”、“炒黑,热投酒中饮之,治风痹瘫缓口噤,产后头风。食罢生吞半两,去心胸烦热,热风恍惚,明目镇心,温补。久服,好颜色,变白不老。煮食性寒,下热气肿,压丹石烦热,汁消肿。”
李时珍《本草纲目》对其描述:“治肾病,利水下气,制诸风热,活血,解诸毒。……古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大不然;又加甘草,其验乃奇。如此之事,不可不知。”因此后世将黑豆、甘草两味合用,作为解毒圣品。
黑豆补肾益阴,补血活血,健脾利湿,清热解毒,利水,止盗汗,散风。主治肾虚消渴,水肿胀满,风毒脚气,黄疸浮肿,风痹筋挛,产后风痛,痈肿疮毒,解百药毒,盗汗,须发早白。营养成分有蛋白质、异黄酮、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皂苷、寡醣、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3、钙、磷、铁、皂甙、胆碱、叶酸、亚叶酸、泛酸、生物素等等。
唐代《延年秘录》记载:“服食大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填骨髓,加气力,补虚能食,不过两剂:大豆五升,如作酱法,取黄捣末,以猪肪炼膏和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温酒下。神验祕方也。肥人不可服之。”
宋代药物学家寇宗奭有炒豆紫汤,产后服用∶“古方有紫汤,破血去风,除气防热,产后两日,尤宜服之。用乌豆五升,清酒一斗,炒豆令烟绝,投酒中,待酒紫赤色,去豆。量性服之,可日夜三盏,神验。中风口噤,加鸡屎白二升,和炒,投之。”
寇氏又一方治产后百病,豆淋酒法∶“治产后百病,或血热,觉有余血水气,或中风困笃,或背强口噤,或但烦热瘈瘲口渴,或身头皆肿,或身痒呕逆直视,或手足顽痹,头旋眼眩,此皆虚热中风也。用大豆三升熬熟,至微烟出,入瓶中,以酒五升沃之,经一日以上。服酒一升,温覆令少汗出,身润即愈。口噤者,加独活半斤,微微捶破,同沃之。产后宜常服,以防风气,又消结血。”
黑豆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吃的,因为黑豆性利而质坚滑,本不宜多食,以防腹胀下痢。脾虚腹胀、老年体虚者、消化不良者、小儿不宜多食。
黑豆的功效极多,善用能治许多疾病。黑豆使用上的大原则,如陈藏器所说:“大豆生平,炒食极热,煮食甚寒。”饭后生吞黑豆,可去心胸烦热,明目镇心;久服,可令肤色变白不老。
黑豆研末外敷,可治痘疮湿烂。被火烫伤,用黑豆煮汁涂之,并内服之,则容易痊愈,且不留疤痕。
欲通经活络,治疗全身筋骨酸痛及风湿关节肿痛,炒豆紫汤及豆淋酒法,是古代所流传下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黑豆煮食则性寒,可以下热气退火,并可消水肿。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食用黑豆是有效的食疗法。
黑豆具有优良的强肝、强肾作用。此外,黑豆也能增加血液容量,具有使身体恢复体力与再次清醒的作用。黑豆能够去除二次合并症的发麻和疼痛,也具有预防眼底出血和坏疽的效果。
明朝周定王朱橚、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编辑的《普济方》中有记载黑豆治消渴(糖尿病)的方法:救活丸:“炒黑大豆、天花粉等分,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每黑豆汤下七十丸,一日二次。”东晋葛洪编著的《肘后方》亦载治消渴之法:“乌豆置牛胆中,阴干百日,吞服,吃完病即痊愈。”
另外,也可直接煎煮黑豆汁饮用,方法为:在锅中放入黑豆50公克,水1.5公升。用大火将黑豆煮沸后,转小火慢慢熬煮50分钟。用布或滤网过滤,放入瓶中,置于阴暗处保存,随时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