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暴雨过后,我再一次自驾周游各省,本次考察试图解开一个重大疑问:当前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到底如何?
上半年各项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企业盈利能力和地方政府税收却大幅下降,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显示的前景大不同,未来如何“稳增长”,主要抓手应该是什么?
离开北京后不久我即发现两大现象,一是高速公路上的大货车增多,显示经济仍然维持在正常水平,大环境没有变得很坏;二是路上无牌照的新车很多,而且绝大多数都是进口豪华车,说明轿车“内需”还颇强劲。进入四川省,我专门去了地处深山的汉源县,切身体会了国家级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和周边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大型水利设施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使这个原本“偏远”的山区,现在从成都开车只要两小时就能到达了。
在四川的深山里修建高等级的高速公路确实很贵,但它的战略价值极其巨大,无法用投资率来计量:如果没有打通“泥巴山”大涵洞的巨大投资(长达10公里),就无法打通大西南,无法将那里的巨大资源输送出来,更无法使很多山里人走出大山。高投资,有时候是能极大拉动内需的,而这恰恰是今天“稳增长”所急需的抓手之一。
但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我以为急所却并不是加大投资,而在于市场!在信心!
市场低迷,何来信心?我感到,市场再低迷下去,迟早会使更多的工厂选择停工,更多的工地选择下马,而经济下滑趋势在7月的宏观经济数据中仍没有明确改观——7月制造业指数仍在下滑,预计其他数据也不乐观。
我在各地考察中发现了一个迹象:7月下旬很多大型钢铁厂都决定“检修”高炉,另外包括武安新金、普阳等多家钢企也有不同程度的高炉减产计划。
企业主动减产是好事还是坏事?减产肯定会影响GDP,但对恢复市场活跃度却是好事。中国经济当前的最大问题是产能过剩,而很长时间以来,明知产能严重过剩,绝大多数钢企却拒绝减产,而且是越亏越产,越产越剩。这是为什么?表面上看是市场竞争残酷,每一个企业都不愿放弃市场空间、失去客户,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贸然停下高炉,银行、税务包括地方政府就要找上门了,企业的信誉和市场影响力都将受到影响。而恰恰是这种宁亏不减的短视行为,使得钢企产能更为严重过剩,钢材价格一个劲地下滑。因此,看到越来越多的钢企开始主动减产保价,我认为是好事。
但这仅仅是局部,更多的钢企仍在满负荷生产,全国的高炉90%以上还在冒烟(正常的开工率应维持在85%左右),6月份全国粗钢日产量仍高达200.7万吨,处在年内和历史高位,而钢材价格却已低于成本。这就是为什么GDP还在7.6%,而企业利润率却已跌至历史低点的原因。
我认为当前“稳增长”要注意的是,不能因为保GDP再让一些已没有市场的企业继续维持生产,而应下决心限产保价,保市场。
我在外地调研时发现,各地政府都在积极研究“稳增长”措施,但几乎所有地方都在争着上大项目,搞大开发,大投资。先不要说具体的项目是否可行,是否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只说钱从哪里来?指望贷款闸门大开,那是不可能的。
股市已经快跌破2100点了,这也是急所!稳市场,稳投资,关键是稳信心,提振信心。而信心在哪儿?在股市。
当前必须要提振民众信心,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加大投资,消费者才有胆子消费。我以为,8月再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大概率事件。同时要采取切实措施稳住股市。这是稳增长的最起码要求。
而不想办法稳住市场,即便各地再抛出更多的“稳投资”计划,经济下行趋势仍将难以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