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的教育存在极大差异,历史教科书上的史实分析就大不相同(网络图片/看中国配图)
夏商周三代
台湾版p12~15:尧和舜都是大公无私的人,他们都把帝位传给贤能的人,不传给儿子。这种传贤不传子的方式,很受后世的赞美,史称禅让政治。禹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他不仅消除水患,而且大兴水利,使百姓过着安定的生活。
禹年老时,也想效法舜,把帝位禅让给帮助治水有功的益。但他死后,四方诸侯不拥戴益,而拥戴禹的儿子启。这是因为禹有治平洪水的大功,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加上启也很贤能,所以获得诸侯的拥戴。从此,君主成为世袭,开了传子或传弟的局面。夏朝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与后来的商、周,合称三代。
大陆版p8~10:相传尧、舜、禹先后成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都是由部落推举生的。这种公共推举首领的制度,后人把它叫做禅让制。
传说的尧、舜、禹时期,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时候部落首领逐渐取得了特殊地位,贫富分化明显。传说舜的家里有了储藏粮食的仓库,禹的父亲曾筑城来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
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建立和发展时期,共1300年左右。奴隶社会是阶级社会的第一阶段。
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阶级社会门槛上的人。他本人是由各部落共同推举的首领,但已经拥有凌驾于各部落之上的权力。有一次,召开部落联盟会议,一个部落首领迟到了,禹竟然把他处死。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禅让制,自称为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国家-夏朝。
异同比较:对于禅让政治的解释上,台湾版与大陆版有很大的不同,台湾版是说“把帝位传给贤能的人,不传给儿子”,而大陆版却强调“由部落推举产生的”,由此可以感觉出大陆版认同这种共同推举的方式。台湾版则非常赞扬这一种政治概念。
台湾版对于夏、商、周三代都以正面的叙述,并认为尧、舜、禹是历代不可多得的明君,肯定他们的重要性,但大陆版却说夏、商、周是我国奴隶制的王朝,其中对禹更是大肆批评,例如:台湾版“禹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使百姓过着安定的生活”,而大陆版“治水有功的禹,是站在阶级社会门槛上的人……有一次,召开部落联盟会议,一个部落首领迟到了,禹竟然把他处死”
台湾版认为启的继位是,因为百姓感念禹的恩德,加上启也很贤能,所以获得诸侯的拥戴,但大陆版却说启是自称为王,并在小字的部份说启和益为王位相互战争,结果启胜利了。
秦的灭亡
台湾版p47:秦始皇在统一后的第十二年,死于东巡途中。于是,李斯和赵高拥立秦始皇的少子胡亥即位,是为二世皇帝。二世皇帝信任赵高,统治更为残暴,人民更加痛苦,终于爆发了陈胜等的抗暴运动。
大陆p41、p42: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帝位万世相传,但他万万没有料到,威势喧赫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首先高举反秦大旗,点燃农民战争的烈火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从揭竿而起到失败只有几个月时间。但他们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朝统治,为推翻秦朝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异同比较:对于陈胜、吴广的事件,台湾版只是简单的用几个字叙述,而大陆版对这一类农民战争非常赞颂,花了二页的篇幅来叙述此事,充分的感受出大陆强调农民起义。两岸对于秦王朝的评价是一致的,都属于负面的;对于陈胜等人的评价也是一致的,只是大陆特别强调“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三国鼎立
台湾版p77、p78:图片的说明-曹操,少好兵法,有雄才,多权诈,为影响三国历史发展的关键人物。图片的说明-刘备是汉景帝的后裔。他和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故事,最为后人所乐道。
大陆版p72~74:曹操统一北方以后,南方的军阀孙权和刘备,成为他的主要对手。小字的部分-脍炙人口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写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故事。但小说“三分史实,七分虚构”不能当真正的历史书读。例如:刘、关、张桃园结义、诸葛亮草船借箭,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都不是历史事实……曹操原是三国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但小说却夸大了他奸诈狡猾的一面。
异同比较:台湾版在课文中较为推崇刘备,但大陆版却较推崇曹操,赞扬他重视农业发展,及政治、经济上的改革。而称孙权和刘备为军阀,还对三国演义作了负面性的批判。大陆版特别提醒我们,不要误将“三国演义”当成真正的历史来读。
黄巢之乱与唐的灭亡
台湾版p11:唐朝后期,政治日益恶化,受害最深的还是一般人民,动乱因此时有所闻。僖宗时,水旱灾加深人民的痛苦,终于爆发黄巢之乱。大乱起自山东,大江南北继之广遭劫掠,东南富庶地区,在此次大乱中也惨遭破坏;洛阳、长安又先后沦陷,全国骚动。唐朝重用黄巢降将朱温,勉强平定乱事,国力则从此衰竭。
大陆版p110:黄巢起义-唐朝后期,土地集中在少数贵族和官僚中,许多失去土地的人民成为流民,而统治阶级却过着奢侈的生活。……唐僖宗初年,黄河中下游又发生了旱灾,农民以草籽、槐树汁充饥,而官府照旧催租逼税,广大农民被迫走上反抗的道路。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这次起义历时十年,行军数万里,席卷大半个中国,这在过去的农民起义中是没有出现过的。
异同比较:台湾版认为黄巢的事件是一场国家的内乱,称为黄巢之乱,但大陆版却称它为黄巢起义,对于黄巢本人的介绍,起义的发生原因、战争、结果均有详述,并在最后一段文字中,可以感受大陆版肯定它对时代的影响、意义,而台湾版并无叙述黄巢本人,对于过程也简单说明。
明的灭亡
台湾版p74:明末,陕西发生严重饥荒,边防军也因欠饷、欠粮而哗变。灾民与饥兵结合,四处劫掠,流寇大起。其中以张献忠、李自成等人势力最强,屠戮也最惨,张献忠后来进入四川;李自成则攻陷北京。
大陆版p80~83:一六二七年,陕北澄城县地方官向人民催租逼税,数百饥民冲进县衙门,杀死县官,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接着,各地纷纷响应,形成几十支起义军,其中势力较大的有高迎祥、张献忠等。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被推举为闯王,继续领导起义军进行战斗。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转战十几个省区,推翻了腐朽的明王朝,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农民军第一次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这在农民反封建斗争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异同比较:张献忠、李自成在台湾版被视为流寇,但在大陆版却被视为农民起义的英雄。对于两岸叙述的方式如同前面黄巢之乱,大陆版肯定此种抗争改革,并详细叙述事件发生的原因、李自成的生平,他所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以及失败的结果,而台湾版则视其为内乱。
注:文中教科书引用来源,台湾方面是由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中历史”(民国八十五年七版),其中本国史有三册。大陆版,是采用上海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第一版),本国历史共计四册,初中使用。
鸦片战争
台湾版p2、3:道光二年,英国政府派兵来华,其预定战略是将压力加于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所以未攻广州,径自北上,占据定海。
大陆版p5:一八四○年二月英政府任命乔治;懿律为英国东方远征军总司令和谈判全权代表,义律为副,率兵1.5万人侵略中国。
小字的部分-由于林则徐在广州已有准备,英军也不想在广州决战,转而进攻厦门,被闽浙总督刘廷桢率军击退。英军便沿海北上,进攻定海。
异同比较:在鸦片战争中大陆版将英军战争视为侵略中国的行为,在小字的部分也说明因为林则徐在广州已有准备,英军也不想在广州决战(可能是打不过),转而进攻厦门,但被闽浙总督刘廷桢率军击退。所以只有沿海北上,进攻定海。而台湾版简略说英国政府派兵来华,其预定战略是将压力加于北方,迫使清廷早日屈服,所以未攻广州,径自北上,占据定海。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台湾版p.20、21:英国本来在我国的商业利益最大,各国画定势力范围后,英国的商业活动反而大受限制,于是怂恿美国出面斡旋。……于光绪二十五年,分别照会各列强,主张开放中国门户,使各国在华的经济利益机会均等。这就是所谓的“门户开放政策”。
次年,美国再度照会各国,添入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权完整的原则,门户开放才算完备,使我国幸免于瓜分之祸;但是列强的经济侵略,却使我国国计民生愈陷困难。
大陆版p46、47:十九世纪末,美国加紧了对东亚的扩张和渗透。小字的部分-从一八四○年以来,列强的每次侵华行动,都与美国有关系。……一八九九年秋,美国向英、俄、德、日、意、法六国政府提出了所谓“门户开放”的照会。……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使列强都享有投资的权利。英国首先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其它国家也先后表示同意。从此以后,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了。
异同比较: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台湾版是说英国为了自身利益怂恿美国出面,大陆版认为是因为美国怕少分了一杯羹而主动提出。
由文中可发现大陆版有强烈反美情结,“小字的部分-从一八四○年以来,列强的每次侵华行动,都与美国有关系、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日益扩大了”,而台湾版则略有赞扬之意“美国再度照会各国,添入维持中国领土与行政权完整的原则,门户开放才算完备,使我国幸免于瓜分之祸”。
庚子拳乱
台湾版p23、24:义和团原名义和拳,盛行这些拳民各有神坛,自称祈祷后神灵附体,口诵咒语,能御枪炮。后并入乡团,改名义和国。于是高揭“扶清灭洋”的口号,势力日益扩张,经常对外人滋事。
大陆版p55~58: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在戊戍变法失败后一年,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是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产物,也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的群众反对外国传教士和教会侵略的斗争的总汇合。
义和团的失败,说明旧式的农民反抗斗争无法改变中国的命运。但它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无畏的勇气,使列强感到“瓜分实为下策”。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也进一步揭露清朝的极端腐朽,从而促成了新的民族觉醒。
异同比较:台湾版对义和团看法较为负面,认为它怪力乱神、经常对外人滋事,故称为庚子拳乱。大陆版则视其为民族运动,在课文内容多强调其义行,并肯定它对中国的影响,民族的贡献,对于怪力乱神的部分并未提起。
清帝宣布退位
台湾版p33、34: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手握重兵,阴持两端,一方面向革命军勒索,意图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一方面利用革命军的声威,逼迫清帝退位。孙中山先生为了顾全大局,慨然允诺将大总统职位让予袁世凯,袁世凯与临时政府妥协,清帝遂于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日宣布退位。
大陆版p74、75: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同时封建势力钻入革命队伍内部向革命派施加压力,革命党内部也有人主张向袁世凯妥协,于是临时政府表示,只要袁世凯真正赞成共和,待清帝退位后,一定保举他为大总统。
异同比较: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两岸叙述很大的不同,台湾版认为是“袁世凯手握重兵,阴持两端,一方面向革命军勒索,意图取得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一方面利用革命军的声威,逼迫清帝退位”同时“以孙中山先生为了顾全大局,慨然允诺将大总统职位让予袁世凯”来突显袁世凯的负面评价,大陆版则认为是受帝国主义的干涉、封建势力钻入,造成革命党内部有人主张妥协。
注:文中教科书引用来源,台湾方面是由国立编译馆主编的“国中历史”(民国八十五年七版),其中本国史有三册。大陆版,是采用上海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一九九二年十一月第一版),本国历史共计四册,初中使用。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