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文章,原题《为什么北京的女性推迟婚姻》,作者科琳 迪隆,关博元译。摘编如下: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北京退休职工黄桂普(音)已经替他29岁的女儿黄菲安排了30多次相亲活动。让黄桂普懊恼的是,尽管如此,黄菲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
根据2010年中国的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北京像黄菲这样超过28岁的单身女性已经超过50万人。她们在中国被称为“剩女”,代表着中国城市里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多接受高等教育的、经济独立的女性因为个人原因和职业原因有意推迟婚姻。
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分重视婚姻和家庭的国家,家长们很不赞成自己的女儿晚婚。
专门研究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肖索未说:“中国十分重视家庭文化,家长们会为子女未来20年的生活考虑”,她补充说,如果女儿在30岁之前还没有结婚,家长就会担心女儿年龄过大而不适宜生育,为没有男人愿意与大龄女结婚而烦恼,甚至害怕女儿因为没有子嗣而终身无法享受天伦之乐。
尽管中国农村地区男女不平衡的现象十分严重,但是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北京一类的大城市里,男女比例仅仅略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因此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女孩儿还并没有面临“抢手”的局面,这也意味着,像今年32岁李小明(音)这样的白领男子在择偶方面还有着选择余地。
李小明说:“凭什么我要和‘剩女’结婚?如果她33岁了还没有结婚,那就是她自己在某些方面有问题。”
事实上,李小明说出了很多男性的心声,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并且能与自己一起照顾年老的父母,而不是那些只知道为工作忙碌的“剩女”。
“剩女”的父辈在他们20多岁时大都已经结婚并开始养育子女。然而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剩女”职业上的成功要比结婚或是生子更能让父母脸上增光,这对中国的传统观念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张晓菲(音)女士29岁的女儿在一家IT公司工作,她说:“我的女儿为了职业上的成功,把她的整个人生都投入了进去,就是没有时间结婚或是生子。我怕她要是还不出去约会,她就会被‘剩’下来。”
为了确保自己的女儿不至于沦为“剩女”,也为了早日抱上孙子,每周都有数千名家长聚集在城市的公园里,替自己的子女参加相亲大会。大部分的家长都带随身携带广告板,上面标明女儿的年龄,身高,薪酬,有的还注明女儿的特殊优点。
于倩(音)今年28岁,职业为律师,她表示自己不介意父母替她参加各种相亲大会,但她说,父母越是逼着结婚,她就越不愿意结婚。
于倩说:“要是我想结婚,我早就结了。”相反,于倩选择去阿姆斯特丹大学攻读国际商业法律硕士学位,她说,一旦结婚,这些想法就都变成泡影了。她说:“在中国,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庭之间的政治。要是我选择结婚,出国留学就成了两个家庭的事情,会变得十分复杂。”
于倩承认,违背母亲的意愿而追求自己的留学梦,这一点并不容易。
肖索未教授表示,接受中国传统思想教育长大的中国孩子们依然十分重视父母的意见,即使子女已经成人,他们还是经不起父母的批评。肖教授说:“这些女孩子很在意自己的父母,甚至可以说父母的意见就是一切。她们的父母会说:‘你现在就应该结婚,要不一辈子都结不了,要是你过了28岁还不结婚,你就是个没人要的女人’。你能想象女孩子听到这话以后心里怎么想?实在是太糟糕了。”
但尽管如此,在一个年轻女性经常因为在婚姻问题上过于追求物质而遭到批评的中国社会里,肖教授相信很多“剩女”们依然在寻找适合自己的人。纵然时光荏苒,她们还是坚持着自己的婚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