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柴四十岁到太康县高贤乡设馆授徒,施教八十八年,不仅在当时的陈、楚、宋、卫、郑等国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以“恪守孝道,雅好儒学”影响后世子孙。
1994年中国考古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战国楚竹书”的发现。这一发现被评价为“其中有许多是儒家佚书,为我们研究儒家产生、形成、发展及其在战国时期的地位、影响提供了最可靠、直接的文物证据,对于中国文化史、学术史有着极深远意义”。发现者为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馆长马承源,他感叹:“竹简的发现不亚于重建一个博物馆。”
1994年春,香港古玩市场上陆续出现一些竹简,马先生的香港好友张光裕教授马上告知在国外出差的他,并传给他一批摹本。其间两人数通电话,光国际长途就花了上万元。马先生自述自己“一直处在亢奋状态”,在未见实物的情况下,他果断拍板:“我判定它是战国真品无疑,机会千载难逢,断然决定立即由上海博物馆出资收购……”但卖家随时可能卖出竹简,马承源请张教授与卖家尽力周旋,以便上博能办理烦琐的手续购买。
几经周折,1994年5月,这批竹简终于送抵上博,合计1200余支。马先生看到:“少量断简散落,多数竹简则和泥水胶合在一起,稍一显露于带紫外线的光源中,棕色简体迅速变成黑黄色。”
1994年秋冬,香港市场上又出现一批竹简,文字内容和第一次发现的有关联。当时已近岁暮,上博已无支付能力,所幸上博有一批学者朋友定居香港,他们联合出资收购,捐赠给了上博。这一批竹简共计497支。
这批竹简是劫余截归之物,出土时、地已无法知道,当时传闻来自湖北,经专家研读,为楚国迁郢以前贵族墓中的随葬物,后被定名为“战国楚竹书”。
“战国楚竹书”中有一篇《子羔》十二支简,全为孔子与子羔(高柴)的答问,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儒家文献,对我们认知高柴,提供了新的依据。
据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李学勤解读,《子羔》全篇均为子羔问,孔子答,共六问六答。第一问,高柴问夏商周三代王室始祖是“人子”还是“天子”,“天子”指上天所生,“人子”为人所生,两者对举。孔子肯定高柴的提问有想法,说好久都没人谈到这事了。第二问竹简有缺损,不很明白,孔子回答是举舜作为“人子”也能受命之例,舜以庶人受尧禅让,登于帝位,是“受命之民”。第三问,意思是舜既然是“人子”,怎么能登帝位呢?孔子回答竹简有缺损。第四问,是说尧得舜是因舜的善德,还是尧的明察?孔子认为两者皆有。第五问,又进一步探询尧为何单取舜这个“童土之黎民”,孔子答亦缺。最后一问,设想舜生于后世,情形会怎样。孔子所说大多缺失,只剩下“三天子事之”几个字,推测孔子意思是说舜将以其德政广行天下,夏商周三王只能望其项背。
“通读全简,文前部虽叙述三王始祖的感生说,实际只是下文尧舜禅让事迹陪衬。全篇中心,是以舜为例,说明黎民有德也可以受命为帝,而且超越三王之上,这在当时列国纷争的形势下,无疑是有针对性的学说见解。”李学勤先生分析道。
柴姓“源于高柴根在太康”
“战国楚竹书”中《子羔》十二支简的发现,大大加重了高柴在孔门弟子中的分量,这本来是高氏后人偷着乐的事,但给我送来《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一书的,是河南省科学院教授、中华柴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柴存才,他说:“柴姓后人都是高柴后代,因此见到高柴资料,我就马上收存。”
柴存才、周祖祥主编《柴姓》一书,开宗明义即称:(柴姓)源于高柴,根在太康。
《柴姓》中讲道:“高柴生有9个儿子、29个孙子,长孙高举约生于楚惠王十年(公元前479年)三月初六,举成人后以祖父高柴之名为姓,始有柴姓。从姓氏起源讲,柴姓始于太康县高贤无可非议。”
《广韵》称:柴姓,卫人高柴之后。《急就篇注》、《氏族略》、《姓解》、《古今姓氏书辨正》等都有高柴后裔以柴为姓的记载。宋代《路史》云:高柴封于卢(今山东济南),为卢氏、柴氏、高氏。“总之,柴姓源流简单,源自高柴,根在太康。郡望汝阳(今河南息县)、平阳(山西临汾)。”柴存才对记者强调。柴氏之根太康县目前除柴家庄集居近400人外,尚有周庄、岳庄等村还散居有柴姓人。
柴姓自周朝柴举得姓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发展过程。柴姓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秦朝之前,秦朝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
秦朝以前,柴姓人迁徙主要在河南省内。秦朝至唐宋,柴姓由豫向全国各地迁徙,分为几支:一支随高柴的高姓子孙到福建、浙江、江苏一带,一支到陕西、山西一带,一支到河北、山东一带,一支留在商水、杞县、汝阳等地。各地柴姓先后在平阳、汝南形成郡望,成为当地大姓。
元明以后,柴姓向全国各地及台湾、东南亚迁徙,由山西洪洞县向宁夏、河南、河北、山东、东北三省迁徙,由福建、浙江向广东、云南、广西、江西、东南亚迁徙。
柴姓历代有望族。西汉大将军棘蒲侯柴武在今河北栾城形成望族。柴武于秦末起义,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死后葬栾城,其墓柴武台规模颇大。
西晋至后周时期,河北邢台新崛起了柴姓家族。这段历史大致始自西晋的任城侯柴诞,终至五代的周世宗柴荣,延续200多年,形成柴氏家族新的文化中心。这其中,家族最优秀者莫过于柴荣。
柴荣为周太祖郭威养子,初封晋王,判内外兵马事。太祖崩,继大统。他在位六年,改革政治、整理军事,奖励生产,先后取后蜀的阶、成、秦、凤四州和南唐的江淮地区十四州,又北攻契丹,收复失地,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被称为“五代第一明君”,《旧五代史》上称其“神武雄略,一代英主”,死后葬于河南省新郑市郭店乡陵上村西,陵名庆陵,庙号世宗,谥号为睿武孝文皇帝,其陵现为“国保”。柴氏家族到柴荣时期,算是达到了鼎盛。
到了唐代,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出现了柴姓望族。开创者柴绍是唐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还娶了李渊的女儿平阳公主。柴绍出身将门,自幼便有勇力,少年时是隋炀帝长子的陪伴。他先追随李渊起兵反隋,后追随李世民参加了统一战争,被封谯国公。其子柴哲威袭封谯国公,次子柴令武娶了巴陵公主,又成为唐朝驸马。
宋朝时,浙江衢州柴姓家族出了22个进士,成为当地望族。明代,青海西宁大通县出现了柴姓望族,其中最有名的是名将柴国桂和柴国柱。清代,贵州贵阳出现了一个柴姓家族,该家族中先后有11人考中举人、5人考中进士,他们的故里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因此被称为“举人进士寨”。
高氏主流为“渤海高氏”
广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高路加先生著有《高姓群体的历史与传统》一书,他认为:“汉族许多姓氏,都有多种来源。历史长河中,许多资料散失,因而同一汉姓人们,往往认同于同一主要来源,比如今天汉民族全部认同于‘炎黄子孙’。而汉族高姓也是如此,它具有多种来源,尽管今天有汉族高姓仍保存有族谱或始祖传说,但基本上全部自认出自姜齐之高的主流‘渤海高氏’,因而融为一体。”
高姓主流“渤海高氏”是怎么来的呢?
东汉后期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一带)太守高洪,是渤海高氏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高姓始祖高的25世孙、本系列主人公高柴的15世孙。高洪担任渤海郡太守时,高氏成为郡内最强盛家族。“今天景县境内,仍保存有绵延十余里的南北朝时期的高氏墓群,有墓冢百余座,最大的一座高30米、直径130米。”高路加记载。
到了南北朝时期,作为当时中国北方世家大族代表的渤海高氏,和北朝统治阶层的北方民族互通婚姻,逐渐鲜卑化,在文治武功上均作出了贡献。其中高泰一支,子孙将相辈出,还开创了北齐王朝,成就一代帝业。
北齐王朝奠基者为高欢,少年时家境贫寒,他从士兵做起,后率鲜卑兵起事,成为东魏元氏政权的丞相,开始操纵朝廷。他性格深沉,气度恢宏,性喜交友,又治军甚严,威望很高。
高欢有15个儿子,长子高澄继承了他的官职,也是丞相,另外三个儿子高洋、高演、高湛则相继登上北齐皇帝宝座。高洋智勇超群,在国家治理上颇有作为,他曾征发夫役180万人修筑长城,修了自幽州至夏口到恒州(今河北正定)900多里长的一段。高演极富孝心,对师长故友极富感情,对诸弟也极为友爱,毫无君臣隔阂,临终前,他要求九弟高湛继位。高湛仪表堂堂,最受父亲高欢喜爱。
北齐共传三世六主,延续28年。北齐皇族中,还有一个名传后世的悲剧英雄,他就是传奇的兰陵王。兰陵王是高澄第四子,名叫高长恭,他十分骁勇,但面容白净俊秀,缺乏威严,因此上阵时总要戴上狰狞面具。北齐军中曾流行《兰陵王破阵曲》,还有配合乐曲的舞蹈,舞者皆戴面具,手持兵器,做搏杀状。乐曲和舞蹈一直流传到现在。
北齐亡后,宗室被杀,旁支向四方逃散,元气大伤。至唐代,渤海高氏威望又有所抬头,自太宗朝宰相高俭(字士廉)始,名将名相辈出。后世南方许多高氏族谱均把世系上联高俭。武则天当政时,大杀李唐宗室和元勋老臣,高氏也受到打击,再度向四方流徙。此后,渤海高氏世系多难以查考。
唐代高姓中,仅宰相就出了五位。高俭为高柴34世孙、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他是李世民的宰相,李世民评价他:“涉猎古今,心术聪悟,临难既不改节,为官亦无朋党。所少者骨鲠规谏耳。”高俭去世后,族弟高季辅接着在太宗、高宗两朝为相。高俭七世孙高郢则成为唐德宗的宰相,八世孙高莹之也曾出任宰相。唐高宗时,还有位宰相高智周,出自渤海高氏支系。
据高路加先生的记载:“唐代除高姓五相外,高姓名臣良将众多。比如高适,大器晚成,才兼文武;高崇文,为高俭五世孙,其家族七世同堂,和睦融洽,被视为楷模,他本人位兼将相,十分有才干;高崇文的孙子高骈,则是唐末名将。”
五代十国时期,渤海高氏大规模向两湖地区发展。宋代是高姓的一个新的辉煌期,名将高怀德声威远播。继他之后,是另一支高姓武将世家——高琼家族。两宋之交,宋室南渡,高姓也随着大规模南迁,之后,南方高姓开始兴盛。
高路加先生认为:“民间高氏族谱多尊崇高怀德为高姓宋初始祖,并称其世代位居高官,子孙繁衍于豫皖苏浙一带,但史籍记载不详。”而宋代功业不亚于杨家将的“高家将”高琼家族,则是谱系清晰。
高琼为高俭13世孙、高柴47世孙,自幼勇武过人,被宋太宗赵光义招至帐下。1004年冬,辽国南侵,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阳),告急文书一天五达京城。朝中主战者与主和者争执不下,宋真宗犹豫不决。高琼主战,并坚决要求真宗亲临澶州北城督战。宋军气势终胜辽,双方签订停战协议,维持了118年的和平局面。高琼立了大功。
高琼不识字,却通晓军政大事。他还善于教育后代,14个儿子都饱读诗书,多数文武双全。高琼的重孙女为英宗宣仁圣烈皇后、宋神宗之母,神宗继位后,她成为高太后,英明贤德,人们称其为“女中尧舜”。
由于宋元时期异族侵占,战乱不已,谱牒难以保全,因而北方地区各姓氏元代以前世系多已失传,族谱多为明代以后重新修纂,世系则大多只能上溯到元明之交。因此,宋之后高氏名人,不再一一罗列。
关于姓氏家谱,有人认为,人类迁徙让姓氏面目全非,为适应迁居地或避祸而改姓,再加上招赘、领养、赐姓等,充满变数,且部分古人为攀龙附凤,有捏造、抄袭族谱的可能,姓氏可能与血缘无关。但家谱文化的传承要优于血脉的传承,留存家谱之重要在于它承载的文化意义。事实上,相对发达的东方国家都非常注重撰修家谱,如日本、韩国,就把修家谱当做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一姓有一姓之个性,传统所养,基因所逼,个体很难逃脱其规律。而家族谱系之上的家族文化,乃中华文化之缩影。在家族文化里,我们既可读到政治经济、教育道德,又可读到祖先之生存状态、价值观念,更能读到吾土吾民之悲欢离合、生灭盛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