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再知道《圣经》故事——我们的文化因此而贫瘠
《最后的审判》是米开朗基罗于公元1536 - 1541 年完成的壁画,源自《圣经》中的最后的审判,或者称为大审判,是指在世界末日之时神会出现,将死者复生并对他们进行裁决,或成为永生者或打入地狱。
复活节来临,市面上到处是各式庆祝复活节的饰品与巧克力,不少人已经提前享用到各色美味的巧克力兔与巧克力蛋了,并兴致勃勃开始准备长周末的假日活动,复活节的真正意义似乎淹没在轻松与愉悦之中。正如中国新年并不仅仅是红包和鞭炮一样,复活节原本是纪念耶稣死后复活的日子,象征著希望与重生,然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此知之甚少,墨尔本时代报上周末发表长文,探讨了这个问题。
墨尔本亚裔社区拥有为数众多的基督教徒,复活节来临,他们是怎么看待这个节日的真正含义呢,记者采访了其中的几位华人朋友,他们都表示,纪念耶稣受难意义重大。
时代报记者通过访谈,了解到不知道圣经故事、不懂复活节真正含义的年轻澳洲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此感叹:“年轻人不再知道《圣经》故事——我们的文化因此而贫瘠。”
时下许多年轻人不再知道《圣经》的故事。(AFP PHOTO)
《 最后的晚餐》是《圣经》中著名的故事。(摄影: Madera-Fotolia)
来自南亚拉(South Yarra)区的奥利弗•哈特(Oliver Hart),11岁,知道一些《圣经》故事。几天前,南亚拉(South Yarra)基督教会文法学校(Christ Church Grammar School)组织孩子们演出了复活节故事——包括“30块银币”、“刺冠”和“受难与复活”。
《悉尼晨报》报导,校方说许多家长甚至都不信教,但他们仍然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了解一些《圣经》的重要故事。对于奥利弗来说,复活节“象征著总有希望……我认为故事所传递的信息非常好。”
澳总理:《圣经》是我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澳洲总理吉拉德女士认为,澳洲人需要了解《圣经》,因为它构成了“我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份”。
然而,像奥利弗‧哈特这样的孩子只是少数。许多年轻的澳大利亚人都对好撒玛利亚人(Good Samaritan)、大洪水,甚至复活节一无所知。当耶稣在客西马尼花园向上帝祷告时,他应该再加上这样的话:“到2011年,大多数孩子甚至连我是谁都不知道……他们更加关心的是为什么巧克力蛋是由一只兔子带来的”。
复活节来临,商家推出各式庆祝复活节的饰品与巧克力。图为2011年4月20日,法国巴黎一家巧克力店推出的应景商品。(AFP PHOTO / PATRICK KOVARIK)
彩蛋是复活节的象征性物品,图为塞尔维亚贝尔格勒,儿童正在绘制一枚彩蛋。(AFP PHOTO / ANDREJ ISAKOVIC)
虽然只有少数人表示他们定期会去教堂做礼拜,但2006年人口普查时澳大利亚有63%的人口为基督徒。而一份三年前的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调查发现,全世界不信教的年轻人澳大利亚最多。
无论是否信教,年轻人中很少有人知道基本的基督教故事和它们的含义。
28岁的衣柜经理纳瑞尔‧沃森(Narelle Watson)住在Richmond区,他只有模糊的概念耶稣是在周五受难的。她说:“我只是猜测,因为复活节是从星期五开始。没人正式教过我这些知识。”
洛雷恩‧麦克唐纳(Loraine MacDonald),17岁,是墨尔本大学英语和历史专业的学生。她说:“在我看来,它正在慢慢消亡。”
然而她的母亲,德比‧汉密尔顿(Debi Hamilton)却正在思索,没有教孩子们《圣经》,是否是一个错误。她说:“我觉得在家里没有放一本《圣经》很可惜,我的孩子们没有听到过这些故事也很可惜。现在我在问我自己,我是否夺去了本该属于孩子们的很富有的精神食粮?一些观察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这正是困扰许多人的问题。吉拉德女士列举了文学中宗教的重要性。总理还应该将历史、法律和道德包括在内。
学者:复活节故事深入影响着人们如何看待生死大事
汉密尔顿女士(Hamilton),是擅长写诗歌和小说的心理学家。她重新审视了《圣经》的价值,认为它集“丰富、优美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意象”于一体。
她说:“好撒玛利亚人的故事,以及许多耶稣挑战当时残酷正统权威的故事都非常好、充满了强大的力量。”
拉筹伯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大卫‧黛西(David Tacey)认为,“神圣”的故事在任何文化中都是重要的,即使在最世俗的文化中也是一样。他说:“如果没有希腊神话或故事,我们就没有办法定位自己,无论是作为一个民族还是作为一个个体。这种对于精神导向的需求,无关我们的信念;它更为深入,是一种存在,而不是神学。”
拉筹伯大学社会学家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也赞同说,无论信仰什么,复活节的故事强大而深入的影响着人们如何看待生死大事。
“死亡的威胁,失去身边熟悉的人;我们必须作出一些反应,通过我们的文化,我们会发现成人耶稣的故事及其受难有着最重大的意义。”
社会学家大卫‧潮克(David Chalke)说,30岁以上的澳洲人可能还记得一些小学时学过的《圣经》故事,但再年轻的“就一无所知了,因为他们是在积极灌输无神论教育的体系下长大的”。
然而,也有些人认为,圣经故事现在在被别人用类似的、也可能是世俗的信息取代了。
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如果避开宗教色彩,讲述能提升道德的故事会更有吸引力。
阿曼达‧考克斯(Amanda Cox)今年38岁,是三个男孩的母亲,她放弃了主日学校而去参加游泳俱乐部的活动,但她还是为这些“展现完美至尚道德”的故事“如今不再流行”而深深遗憾。
但是她还想知道别人对这些故事的看法,所以她在realmum.com.au网络论坛上搜寻其他网民的意见。
一个叫“果汁”的网民说:“我很同意一些故事很好的诠释了良好的价值观,但像伊索寓言,甚至莎士比亚的作品都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另一个说:“我认为这些故事是不会消失的.……像善良、关爱和为身边的人着想这样的基本道德,幼儿节目中比比皆是。”
在南亚拉基督教会,一个圣公会教会也附属于基督教会文法学校,教会资深副牧师珍妮‧纳尔逊(Jenny Nelson)说,孩子们一直被鼓励下定决心有自己的信仰。
“我告诉孩子们这些故事在试图讲给我们和真理有关的东西,”纳尔逊女士说,“这些故事大部份是真实的,但它们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按照现在的描述发生的。”
她认为学校仍然处于讲述《圣经》故事的起点阶段。21世纪的家长们忙于带孩子去运动,再加上自己的疲惫不堪,所以就无法带孩子去主日学校。
社会学家约翰‧卡罗尔(John Carroll)说,有关儿童的《圣经》故事,尤其是关于婴儿耶稣的故事,在非教会团体中仍然有着强烈的共鸣。
他还说,“周五受难和复活的故事正在艰难的挣扎着延续。如果我们失去了文化中悲惨的耶稣故事,我们会失去很多。这十字架可是西方文明的最高象征。”
墨尔本华人:纪念耶稣受难意义重大
墨尔本基督教徒曹全恩先生表示:“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周五受难,周日复活,意义非常重大,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在历史上,神被钉在十字架上,为人类赎了罪,用他的宝血洗清了人世间的罪恶。这是基督教对人最大的教育意义。我认为这种教育非常好。但社会上很多人都把复活节当成是一个很好的节日,有长周末,天气也很好,可以聚会游玩。复活节目前日趋商业化是肯定的,有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耶稣受难的故事了。整个西方宗教通过历史的演变,现在西方信教的人数没有原来那麽多了,反而亚洲人的教会不断增多,很兴旺,尤其是韩国人的教会。”
墨尔本基督教徒宋先生表示:“耶稣死而复活是历史事实。很多人把复活节当作一个平常的公共假日,利用这个假日游玩、送礼和家人朋友团聚,喜庆一下。但对我们基督教徒来说,复活节就有不一样的意义了。上帝是慈爱的,同时也是公义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罪人,那麽我们犯了罪,上帝要救我们,怎么办,就让他的儿子耶稣,变成人的形象,来世上救人,用他的无罪来代替我们的有罪,为人类赎了罪。但神就是神,耶稣三天就复活了。”
墨尔本天主教徒Joseph表示自己复活节那天一定会去教堂参加仪式,“复活节是为了纪念耶稣受难,因为耶稣为人类做榜样,为人类牺牲了自己,非常伟大。神是真实存在的,但当时人不相信他,三天后耶稣复活了。其实你不能说我没看到就没有神,你看不到的并不一定就不存在。有神存在,而且神学在科学之上。现在人不相信神,这跟共产党无神论有关系,跟它系统的无神论教育有关系,因为共产党不相信神。毛泽东说人定胜天,怎么可能呢?地震、大海啸来时,谁能挡得住呢?”
(原标题:澳媒:复活节真正涵义离年轻人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