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博要求严正处理中国渔民刺死韩国海警事件
韩国总统李明博要求韩国各机构“严正处理”中国渔民刺死韩国海警事件。
李明博星期二(12月13日)还要求各部门进行协商,制定出实质性的对策。
韩联社引李明博说:“即便要划拨特别预算,也应加强海警装备和人力,制定强有力的实质性对策,防止此类惨剧再次发生。”
韩联社还引韩国总统府青瓦台“核心人士”透露,这次韩国海警遭中国渔民刺死事件可能影响李明博原定明年1月访问中国的计划。
韩联社指责影响李明博访华的因素之一是中国政府在事件发生后态度“盛气凌人”。
渔船
目前涉入这起事件的中国渔船“鲁文渔15001”号和“辽葫渔35130”号都已经被押送至韩国仁川港。
韩国仁川海警警察署星期二发表声明称,调查认定“鲁文渔15001”号42岁的船长程某在驾驶舱里持刀刺死刺伤韩国海警。
不过韩国方面称,虽经彻夜审问,但程某始终拒绝认罪。
不过海警方面已经向法医机构提交了渔船驾驶舱内发现的两把刀,刀上采取的指纹以及海警特工队员登船抓捕中国船员的录像。
仁川海警还说,准备在星期二以“非法作业”的罪名对“鲁文渔15001”号上的八名船员申请拘捕令。
“辽葫渔35130”号和“鲁文渔15001”号同时被韩国海警发现在韩国海域进行非法捕捞。
目前韩国海警在调查,在海警登上“鲁文渔”号时,“辽葫渔”号是否为妨碍海警工作而蓄意撞到“鲁文渔”号。
外交
中国渔船涉外冲突不断
韩国外交通商部第一次官朴锡焕周一(12日)早召见中国驻韩大使张鑫森,强烈抗议中国船员刺死韩方海岸警卫。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说,外交部准备与韩国合作解决事件,中方已经采取措施加强教育渔民,不要越境捕鱼和违法。
他同时呼吁韩国全面保障被捕中国渔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人道对待。
据韩联社报道,针对警卫被刺事件,韩国海洋警察厅决定今后对进行非法捕鱼的中国渔船采取强硬应对措施。
报道说,警方正在考虑在中国船员手持凶器进行抵抗时,允许海警一开始开枪制止的方案。
---------------------------------------------------------------------------
▲中国非法捕捞渔船最近为抵抗韩国海警全副武装。图为,中国渔船在船四周围上铁丝网,插上钢叉。照片=西海渔业管理团提供
朝鲜日报中文网:非法渔船挥舞凶器 终酿杀警惨案
最近,中国渔船的抵抗手段日益凶残。过去用铁棍、铁锹、竹枪进行抵抗的中国渔民如今甚至用凶器威胁海警。但携带枪支的韩国海警却没有多少有效手段能制服他们。
海警乘坐快艇接近进行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后,登船迅速占领驾驶室,并控制船长。只要控制住船长,作战就几乎宣告结束。因为船长被捕,其他船员就不会多做抵抗。但12日刺死海警警长李清浩(音)的两艘中国渔船打破了这一“公式”。
据目击者称,海警登上中国渔船欲制服船员和船长时,另一艘渔船为妨碍海警的作战,从侧面猛撞这艘渔船。结果在一片混乱中中国船长用凶器刺死了李清浩。
一艘3000吨级海警警备舰通常配备4名接受过高强度反恐训练的海警特工队队员。他们负责在进行逮捕时突破用铁棍和各种凶器进行抵抗的中国船员的阻拦。特工队队员出身的李清浩有可能在中国渔船的突然“撞击”下失去重心,因而未能挡住船长的突袭。海警有关人士说:“这些渔船很可能在出海捕鱼前就商量好如果一艘渔船被扣押,就由其他渔船进行冲撞予以帮助。”
中国渔船抵抗海警的惯用手法是,10多艘渔船成群结队,一连串共同进退。全副武装的船员们在围成圈的渔船两侧分别站20多人,阻止韩国快艇从侧面靠近,并逃往公海。此时,船员向试图登船的海警投掷铁块或挥舞竹枪、木棒、铁棍和铁锹。
2008年9月,在全南可居岛海域稽查中国渔船的木浦海警警卫朴某被中国船员挥舞的铁锹击中,坠海身亡。今年3月,在忠南泰安郡近兴面海域,海警在截获非法捕捞的中国渔船时,船员们挥舞着铁棍、手斧和铁榔头抵抗到底。一名海警被凶器击中而身受重伤。 当时,处于劣势的海警首次朝中国船长的大腿开了枪。
如今,中国渔船研究出了根本阻止海警登船的新方法。上月28日,一艘中国渔船为阻止海警登船,在船四周围上铁丝网,并在渔船两侧插上数十支钢叉。面对这种情况,海警只能放弃从侧面登船,转而从有螺旋桨的危险的船尾试图登船。此时,中国船员们也挥舞着各种武器进行抵抗。
海警在堵截渔船时会携带装有实弹的K-5手枪。但根据《警官公务执行法》,一般只发射空包弹。因为根据规定先发射一发空包弹后才能向腿部开枪,所以中国渔民并不惧怕韩国海警。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