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 何以穿越时空而来

作者:琴心 发表:2011-08-15 20:34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5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世界上最复杂难解的课题恐怕非思维莫属。其中,对于神祕莫测的灵感现象,从古至今更是众说纷纭……

灵感(inspirations)这个词最早在古希腊出现时是个宗教用语,意为神只灵气的吸入。以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古典主义认为:灵感是神的意旨。后来,人们把文艺家创作时的灵感归于神赐。到了近现代,黑格尔认为灵感来自“外在机缘”的激发。后来的学者试图揭示灵感降临的规律,找到通往成功之门的快捷方式,但至今仍无一个无可辩驳的圆满答案。

灵感没有固定的思维程式和格式,不是思考推理的自然结果,而是在人放松时无意中突然跳跃而出,是一种超常的福至心灵式的顿悟,彷佛来自身外的一种神奇助力和引导,使人技艺明显地提高,令人不禁感叹“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下面几例可见一斑。

米开朗基罗在创作罗马教堂壁画中,想以壮观的场面表现上帝的形象,但苦思冥想却没有满意的构思。一天暴风雨过后,他去野外散步,看到天上白云翻滚,其中状如勇士的两朵白云飘向东升的太阳,他顿时彻悟,突发灵感,立刻回去绘出了气势浩大的天顶画杰作《创世纪》。

理查.施特劳斯认为:“莫札特所写的作品几乎全部来自灵感。”音乐天才莫札特手中彷佛握有天使之笔,笔随着灵感在飞动。他活到36岁为止所创作的作品,即使请当时最好的抄写员来抄,也难以在同样的时间里把这些作品抄完,更何况在莫札特的草稿中找不到在其他作曲家草稿本中常见的修改习惯……

巴尔扎克、歌德、舒伯特、托尔斯泰等文学艺术家们,都留下了灵感神奇出现的例证。

中国古代文学家也有很多灵感的验证,苏东坡诗云:“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就是描写灵感来去倏然,稍纵即逝的特点。

许多身历灵感的人都有同样的感受:灵感是在大脑放松即休息时,无意中跳跃而出,可以说它不来源于大脑的主动意识;灵感是全新的东西,超出了知识和经验积累的范围。

神奇的灵感之梦

那么灵感来自哪里呢?西方学者提出了“潜意识”之说,认为在肉体的表层意识之下,还有一个潜在的琢磨不透的意识。那么潜意识又从哪里来?这就不能不说到另一种更匪夷所思的现象——灵感之梦。

众所周知,俄国“化学之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后来的苏联时期教科书上说,周期表是门捷列夫经过20年的努力钻研发现的。被掩去的事实是:门捷列夫为了将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整理成周期表,常常废寝忘食,好几天都在办公室走来走去,百思不得其解。有一天,他坐在椅子上睡着了,突然他被惊醒,因为他梦见了一张清晰的元素周期表,他急忙把梦里的那张表画了下来,后来发现这个周期表只有一处需要修正。

中国文化中有关梦的灵感记述更多,只是中国人称之为“点化”。清代指画创始人高其佩就有这样的奇遇。高其佩从8岁开始学画,二十多岁时已经画得很好,但一直恨自己不能自成一家。有一天,他在小睡时梦见一位老人把他领进一间土屋,四壁挂满了名画。高其佩想临摹,但室内没有纸墨。情急中,见老人手指一盆清水笑而不答。高领会于心,于是用手蘸水对画临摹。梦醒以后,他就用手指蘸墨在纸上试着摹仿,十分得心应手。从此改笔为指,以指画名世。高其佩曾刻了一块印章:“画从梦授,梦自心成。”这件事后来被侄孙高秉记在《指头画说》中。

当代中国冰雪画家曹醉梦也有一次刻骨铭心的灵感之梦。那是1996年春天,曹醉梦想创作一幅有古韵诗意的画,查遍古诗旧韵,难以如愿。一天早上,他躺在床上似睡非睡,朦胧之中,不知从何处飘来一个声音:“清风拂过扇入池,惊走飞鸟人不知。”曹醉梦惊觉地睁开眼环顾四周,静静的没有一个人。冥冥中他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悟,创作的冲动难以自抑,立即起身,挥笔就此诗完成一幅画。这幅画在后来的全国性展览中获奖,被中国书画家研究会收藏。他后来也凭记忆重画了一幅,形相似,但神已非。这也是灵感的一个特点:不可复现性。

灵感不是专家或者名人的专利,人人都可能会有。我的父亲是个没念过几天书的农民,1975年,他到建筑队做小工,很希望大工匠能教自己怎样砌砖抹灰,但是没人告诉他,很是苦恼。一天夜里,他梦见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手拿拂尘对着他挥动几下就消失了。他一下醒来,在想着这个奇梦的时候,忽然像开了窍似的,领悟了瓦工的一些要领。此后不久,他就成为所在建筑队最能干的瓦匠,许多没干过的难活,他都能得心应手。但是我的父亲只是跟家里人谈起这件事,从不对外人说。他因此相信神灵的存在。

这样的事在中国民间不少听闻,但登不上大雅之堂。其实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中国人对天地、神鬼、佛道的认知自然而然。认为万物有灵,可以相通,而这种沟通往往是借助于梦境。这种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为人熟知的成语“妙笔生花”与“江郎才尽”,就是来自跟梦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了一段诗仙李白的逸闻,说李白小的时候梦见自己用的笔头上面生出了花,后来果然妙笔生花,名闻天下。与之相反的是江郎才尽的故事。在《南史•江淹传》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著名的文学家江淹罢官住在冶亭时,梦见一人,自称郭璞(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晋书》称他“词赋为中兴之冠”),对江淹说:“我的笔在你那里多年,现在可以还给我了吧!”江淹随即向怀中一摸,竟真的有一枝五彩笔,也只好归还郭璞。五彩笔归还,江淹自然就无才可用了,从此再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诸如此类的记述在中国史书中屡见不鲜。汉语中把“灵感”解释为灵应、灵验——人对神灵的感应和体验——实在是很恰和中国文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不被见容于当代中国大陆的主流意识。

灵感与另外空间

梦的灵感更加印证了灵感是在人大脑处于前念已熄,后念未起之际的混沌、空白阶段(即没有了自我意识时)突然降临,因为它反映在大脑中,有人就说是“潜意识”,其实这种潜意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视为另外空间人或物的真实反映。

美国总统林肯在遇害三天前的夜里,清楚梦到自己死后众人哀悼的场景,他及家人因此产生了不祥的预感。林肯遇刺这个美国尽人皆知的史事,打破了夜有所梦来自日有所思的定论。但现代有些学者对上述这些奇异的梦大多避而不谈,甚者干脆以迷信为由而拒绝接受。这样在一孔之中去研究灵感,不可能准确把握灵感的脉络。

另外空间什么样,目前科学还无法探知;天堂、地狱等这样的认识来源于宗教和信仰者的体验,科学无法验证其有或者无。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有实验表明:一个小白鼠的细胞可在电脑上显示出小白鼠的形象资讯。细胞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质子、电子等等微粒构成,追查下去,每一层粒子都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一层粒子就构成一层空间,那么不同空间中,会不会都有小白鼠?现在科学已经逐渐认识到,诸如人、花、鸟等的一个细胞微粒中就具备各自的生命特质,包括精神方面的脾气、秉性等特质。在人眼中,一粒细胞不是什么生命,但在另一空间,它却是完整的生命资讯。同样,空气、石头、钢铁等看似无思想感情的非生命物质,可能就像细胞微粒一样,很可能在某一空间中也存在着灵性甚至形象资讯。物质越往微观去同一层粒子的范围就越大。粒子是运动的,体现着生命的律动,那么粒子之间的资讯是不是就可以相通?

灵感垂青于谁?

灵感穿越时空而来,助人发明、创造、创新。尽管它来去倏忽难以追寻,但还是有迹可循。所有有成就和造诣的杰出人物,都是灵感经常光顾的对象,他们表现得勤奋、好思,孜孜不倦,好像就是为了印证中国的古话“天道酬勤”。但人们常常忽略了一点——被灵感垂青的人往往淡泊物欲、不逐名利。

如果我们把灵感所在的时空称之为天,那么人与灵感之间的关系就可视为天人感应,人何以感应天呢?像古语常说:诚心感动天地。也就是汉朝王充所说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论衡.感虚篇》)

那么精、诚是什么?在中国古代注释中,凡物纯到极点都可称之为“精”;善、好、纯正无伪,就叫做“诚”。也就是说,人心达到纯正纯善纯美的境界,念力能够破开像金属和石头一样坚固的东西。

要达到这种纯净,没有一丝私心杂念,就需要摒弃人中的名利欲情的执着。中国古人对此认识很深,所以整个社会都重视修炼身心,参禅悟道。道家宣导修真养性、返本归真,如《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可见道家的“真”就是达到了纯正纯善纯美的境界。古人用斋戒等方式清心寡欲,打坐静修。在人念不起的寂静状态,所谓潜意识开始活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灵感进入大脑,把存在于另外空间的事物本质和规律传达给人,人就能对事物进行感知,对未来进行预测。佛经中称之为“妙有”。这就不难理解古人何以熟练把握人体经络的运行,不难理解诸葛亮、刘伯温等人的神机妙算,不难理解张衡如何知道宇宙是圆的而地球如蛋中黄……人在不断纯净自身的过程中,就会层层感知更高的越来越微观越细腻的物质,人得到的智慧就越来越多。最后达到“真”境,道家认为这样人就可以不受自然物质的束缚,可以“无为而无不为”。

回过头去看看那些与灵感不期而遇的幸运儿,他们无一例外地具有真性。无论他们在哪一领域,他们对自己所做之事都敬爱勤勉,而不是把事业当作获取名利的敲门砖。当他们对事业的虔诚和专注越来越精,心无旁鹜,不被名利情欲所左右时,纯正无邪的思想就会穿破物质的阻隔,思接千载,神与物游,用中国民间俗话说就是“心到神知”。但此时,思考占据大脑,灵感还无法切入。一旦不想了,大脑似乎空白,灵感就会倏然间点燃思维。尤其是在无我的睡眠状态中,近似于“空”,灵感就会直接在睡梦中以各种形式出现。

人在灵感来时,常常陷于丧失常态的痴迷,这是因为高级的灵感需要人忘情无我,从而藉机占据人的大脑,指挥着人活动。如大科学家牛顿请人吃饭,结果他陷于灵感之中达数小时。客人实在等不及就吃完饭走了。牛顿从灵感中解脱后,走近餐桌看见客人吃剩的残汤剩饭,竟以为这是自己刚才吃过剩下的。

灵感惠顾精诚之人,助其成事,这就是天道。顺天则兴,逆天则衰。江淹晚年时,依附权贵,安享尊荣,远离了真性,灵感就离他而去。如果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为五斗米折腰”,爱恩斯坦清楚自己每个月挣多少钱……那么,今天有谁会知道他们呢?江郎才尽式的人物数不胜数,因为人在名利物欲的薰染中容易丧失纯真。而能保持真本性的,无一不是心中有道之人。爱因斯坦、牛顿、托尔斯泰等心怀上帝的圣言,中国几千年中书写灿烂文明的英才们,不是礼佛就是守道。是他们的真心引来了灵感,而灵感又引领着他们走向杰出。现代有些明士,也认识到人心修善的关键,通过气功等正道法门修炼身心,打开虚静的门,恭请灵感的驾临。

追究灵感的缘起,似乎又绕回了古老的从前。今人当作过时丢掉了的学说和文化,却蕴含智慧的真机。

灵感之神在不远处逡巡,找寻适合她的栖息地,随时准备穿越时空而来。



来源:新纪元周刊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