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以往每年高考后北大清华瓜分各省状元的现象,近来因为受到外国大学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从中折射出的,是内地大学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原文:Why Are China's Universities Losing Their Star Students?
作者:JESSIE JIANG
发表:2011年8月2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参考了《参考消息》上的译文)
图片说明: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参加北京的国际教育博览会,2011年5月8日,来源:STR / AFP / Getty Images
每年夏天都是如此。在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的几周里,新一届高中毕业生都会等待状元榜的出炉。多年来,谁考上了中国最着名学府一直是公众关心的话题,中国媒体甚至会公布各个省份高分考生的名单。排名全国前一二百位的高分考生大都被中国最着名的高校――不是北大就是清华――招至麾下。
然而现在情况有了变化。国外知名学府正让这场双雄之争变得更加复杂――这一趋势令教育专家和公众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感到担忧。2011年有933万中国学生参加高考,另有大约20万人选择弃考去国外念大学。如今,每年秋季有超过10万名中国高中毕业生进入美国大学。今年高考前100名的内地学生中已有至少17人选择去香港大学就读。
这些优秀高中毕业生的外流再次引发了媒体对于当前高等教育改革问题的热议。迄今为止,尚无任何明朗的迹象表明改革正在发生,而公众对中国大学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怀疑,甚至相当负面。
据前不久披露,去年中国高校的负债总额达到创纪录的406.9亿美元,但这些钱并没能对它们的事业起到帮助。虽然专家大都将债务归咎于高等教育需求激增导致的校园扩建工程,但消息在网上迅速传开后还是引发了更多的质疑和改革呼声。致力于研究中国教育改革问题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如果高等教育不改革,首先在教育质量上就得不到改善,因为目前所有大学几乎都是在相同的指导原则下运作的类似机构。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学生在用脚投票,政府肯定能感到压力。”
北京知道自己必须采取行动。去年7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了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正式规划纲要,“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尽管语焉不详)等政策被写进了纲要。一旦付诸实施,此类政策将极大地改变现状,成为高校摆脱政府控制的第一步。熊丙奇说,事实上,目前还没有任何人拿出实现这些目标的计划,而没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地方政府肯定不会主动放权。
迄今为止,试图在系统内部有所改变的努力并没有取得太多进展. 今年初, 南方科技大学 (SUSTC), 一所因开创性的管理原则而被寄予厚望的实验性大学,被教育部严令要求其所有学生必须通过国家标准入学考试。而这正是南方科技大学曾试图废除的内容之一。此外,三名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专家指责此学校的领导为了改革而改革,并且“使这所大学偏离了其成为一个顶尖的研究型大学的初衷。”
即使教育改革真的得到政府的支持,实施这些改进措施仍然要面对另一个障碍――钱。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说,一方面,学校在招生和招聘老师时需要得到更大的行政权力,另一方面,招募一批更好的师资力量所需要的资金要比政府目前所提供的多得多。俞立中不无羡慕地谈到他前不久参加的一次纽约大学筹款活动。他说,主要靠政府提供经费的中国高校还有很大的差距要追赶。
不过从长远来看,改变公众对高等教育的看法也许才是更大的挑战。对许多人来说,在政府设计的体制中,教育与生存画上了等号,教育是一种务实的手段,是为了实现一个目标――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人们对现行教育体制缺乏信心,比起教育本身,人们还是更认可一份合格的文凭,”熊丙奇说,“这种情况需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