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读中学,现在已进入升学考试的倒数计时,每次吃完饭他们要进入房间读书时,都会说:“我们要乐读去了!”勉励自己,也是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读书是快乐的!”
不过,为了升学考试而读书,真的是全然快乐的吗?这些年有许多教改团体或家长在呼吁或提倡让孩子快乐学习,同时专家们也不断告诉我们,为了升学考试争取那几分差距而痛苦的反覆练习或机械化的背诵是不值得而且不应该的,但是国内颇受爱戴与尊重的李家同教授却语重心长的提醒:“过分快乐的童年,等于一个不快乐的成年!”而且我们也知道,过度的享受,过多的娱乐,其实是伤害学习与能力培养的一大杀手。
那么到底在学校的读书必然是苦读还是有可能乐读呢?
我觉得两者都包含。虽然人类天生是好奇的,探索与学习也是我们的本能,但是另一方面人性也有贪懒好逸恶劳的天性,同时,现代科技文明进展一日千里,人类社会也远比百年前千年前复杂了不知多少倍,这些累积多少代的知识与技能现在却必须在短短几年之内了解,而且不管你的兴趣与天赋在那一方面,都得一视同仁的将所有学科都学会,并以一定的形式接受考试测验。所以,我相信一个即便再喜欢学习的人,也一定会在读书过程中遭遇挫折与瓶颈,要克服这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绝不是轻松的游戏与快乐自在的态度得以应付的,因此我认为要应付当前全球化竞争与爆炸般的资讯洪流,读书要有纪律,更要有方法,当然,也必须找到足以引起自己热情的动机。
学习要有效果,首先是要知道自己在学什么?找到这个科目对自己的意义以及生活上的联结。过去我们都采取“拆解”方式来学习,也就是学习各个片断的小单元,背诵年代、定律这些数据或事实,然后再将这些零碎的元素组合起来,就像生产线装配产品一样,最后才运用这些产品来解决有意义的问题。
但是很多人还在漫长的装配线上就阵亡了,因为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那些大量又琐碎的元素因为与自己的生活经验没联结,对自己也产生不了意义,所以读起来很枯躁,而且不管怎么努力似乎也记不得,所有学习的味口就被破坏了。所以掌握到学习的全貌很重要,就像在教打篮球的各种基本动作之前,这个学生若从来没有看过任何篮球比赛,体验到比赛的刺激与紧张,可是却要让他们不断重覆练习运球,恐怕任谁也都要受不了的。
而且在学习时,要以问题为核心,不是问这个会不会考,而是问这个能怎么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在学习任何一项知识时尝试着回答:“我为什么要学这个?这跟我目前生活的世界有何关连?”当我们能以这个角度去思索时,就能看到事情的全貌找到学习的意义,而不是一堆支离破碎的课程与更加零碎的资讯,若是我们只靠死背硬记,侥幸可以考出好成绩,无论分数多高,都无法在进入社会后创造出有贡献的事物。
但是若是我们能领会到学习的意义,并且从中培养出足够的分析能力与观察能力,并且有相当的自律与自我学习的能力,那么相信我们也可以获得好成绩,这样得来的分数才真正对人生有所帮助。养成这样的习惯并不难,只要我们在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时,暂停一下,不要急着翻到下一页,花三分钟问自己:“这个段落想告诉我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为什么这么讲?”同时尽量用自己话不看课本简单讲一下这个章节的重点,甚至假装自己是出题老师,练习从刚刚读的这个段落中出考题。
这个反思的动作花的时间并不多,却是学习有没有效果的关键,因为即便是记忆,也必须经过我们主动的分析跟整理,与我们脑袋中原本理解的旧有的知识连结上,那个新知识才会变成我们自己的,自己问自己问题,就是主动学习的简单秘诀。当我们可以用这个掌握全貌的读书习惯,知道自己在学些什么,读起书来当然比较能够享受到乐趣,考试比较容易考高分,有了成绩的肯定,当然就会有成就感,可以产生持续的动力,也才能协助我们克服每个人内在的惰性。
我们也必须体会到,当我们在学生时代无法找到学习到动机与方法,让苦读的部份减少乐读的部份增加,那么即便每个人都可以上大学读研究所,毕业进入社会后,还是会遭遇到难关,甚至很快被淘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