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塔院寺内的高耸入云的尼泊尔式的大白塔始建于元大德五年(西元1301年),是除了北京妙应寺白塔之外,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建造的又一杰作。塔院寺,因此塔而得名。在历史上,塔院寺和它旁边的显通寺原为一座寺庙,这里就是原寺庙的塔院。明朝万历七年到十年(西元1579──1582年),对寺院的殿宇进行了改建,让它和显通寺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寺院,并取名为塔院寺。因寺院中有释迦牟尼舍利塔、佛足迹图碑和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发塔,被佛教信徒视为圣地。因释迦牟尼舍利塔,即这座古尼泊尔式大白塔,造型优美,加之处于五台山的中心台怀镇,四周分布着众多寺庙,所以它便成了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五台山的标志。
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塔,分布于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寿塔,是中国十九座中的一座,据说就藏在现存的这个大白塔腹内。大白塔全名叫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又叫大慈延寿宝塔。据记载,唐朝以前这里就有一座二层八角塔,以后毁掉了。元朝大德五年(西元1301年)又修建了尼泊尔式石塔。明代永乐五年(西元1407年),建大白塔,并将元代石塔、释迦牟尼舍利塔藏在大白塔内。明永乐五年,皇帝朱棣令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开始建了寺院。明万历七年,皇太后李娘娘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神宗万历七年敕建大宝塔记曰:“塔在鹫峰之前,群山中央。基至黄泉,高二十一丈,围二十五丈,状如藻瓶,上十三级。宝瓶高一太六尺,镀金为饰。覆盘围七丈一尺,吊以垂带,县以金铃。更造金银宝玉等佛像,及诸杂宝,安置藏中。海内皇宗宰官,土庶沙门,景仰慈化,造像书经,如云而集,悉纳藏中。十年壬午秋,工成,并及寺宇佛殿经楼,藏轮禅室,罔不备焉。”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奉命撰写了碑文,记述其事。
对比北京妙应寺白塔,五台山塔院寺大白塔塔颈依旧粗壮,塔座和塔身相对瘦长,更显巍峨。大白塔通高五十六点四米。塔基为正方形,砖缝全用米浆、石灰搅拌砌筑。全塔各部粗细相间,造型优美。塔面为白色,形如藻瓶,塔盘、宝珠有铜饰品,塔上,风磨铜宝瓶高5米,覆盘两米多,悬铜铃,252个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悦耳。白塔中层,建塔殿3间,内有三大士铜像。
基座呈八角形,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和西北八面,南面(即正面)紧对着大慈延寿宝殿的后墙,墙上有三个很浅的石洞,中间的石洞设有一小的半浮雕佛像,右边的石洞立有刻有释迦牟尼双足迹象碑,左边的石洞有清康熙年间修塔的记事碑。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临死前将脚形印在石上,并对弟子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能见到这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时把佛足印拓下带了回来。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壬午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奉在大白塔下。于是,这里就成了众僧向往的地方。现在到五台山游览的凡夫俗子也要凑热闹,顶礼膜拜,但现在人多为求财消灾,而非修炼向善。
塔基四角建有四个小亭,在小亭的衬托下,使大白塔显得更加壮丽美观。环绕塔基造有可避风雨的长廊,大白塔的下层是个殿,俗称塔殿,殿内供奉着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四菩萨和一尊释迦佛像。在大白塔的围廊里还置放着喇嘛寺庙内祈祷、诵经所不可缺少的法物──115个法轮,它被又称为转经筒。法轮呈园桶形,转动自如,在每一个法轮上都有“唵、嘛、呢、叭、咪、吽”六个梵文字,这叫做“六字真言”,也被称为“六字大明咒”。《大乘庄严宝王经》说,“若此六字大明咒,着于身,触于手,藏于家,或书于门,即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塔院寺大白塔不愧是我国古代建塔史上的一项奇迹。多少年来的漫长岁月,大白塔不仅经住了风雨的侵袭和地震的考验,迄今仍完好地屹立着那里,还成为佛教信徒们向往的圣地。
来源:正见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