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圣诞节一大早,十一岁的女儿象往年一样,兴冲冲地冲到圣诞树下,一包一包地打开自己的礼物。等我醒来时,她第一句话就问:“爸爸,那本《波西杰克逊》真是你送我的?”
“噢,那算当然算是我送的,不过是妈妈挑的。”
女儿继续笑嘻嘻地观赏着自己的礼物。我再一回味,心里不免一颤。圣诞节给孩子送礼,我们是入乡随俗。毕竟女儿是美国土生土长,最喜欢的就是圣诞。她早就知道圣诞老人是个童话,但一直装着不知道,不肯捅破这层窗户纸,希望父母每年还会上演这美好的戏剧。当然,随着她的长大,大家不再可能假戏真做了,但圣诞礼物这个大节目谁也不忍心取消。她生活的头几年,我们生活很困顿,不得不省吃俭用。妻子统筹管理圣诞礼物,经常在圣诞节刚过大甩卖时,以十分之一的价格购买过时的礼物,藏到来年送给女儿。女儿虽然家贫,但因为有这么个好妈妈,每年礼物还颇为丰盛。当然,也正因为如此,妻子在礼物问题上一向不准我“瞎买”,全由她统一经营。这次买《波西杰克逊》,当然也是她的主意。她和女儿经常交流小说,知道女儿最喜欢什么。我则在这方面一概不懂。难怪女儿拿到礼物一眼就看出来。
本来这是小事一桩。不过我这当父亲的未免神经过敏,马上想到一个讲寄宿学校孩子生活的电影。其中一个男孩儿生日时独自在校园里面对月色流泪。朋友跑来问他怎么了。他沉默不语,最后指指地上一包贵重的礼物,说是父母送的,和去年的一模一样,然后又仿佛是为父母辩护:“他们也许太忙了。”很明显,这种富裕的父母无心管孩子,将之送进贵族寄宿学校,每年送生日礼物都不过脑子,结果让孩子觉得世界上没有人关心自己…..
我回味着这一幕,不禁为自己惭愧起来,赶紧走到女儿的房间,向她解释了家里的贫困历史和由妈妈统筹安排礼物的原因。女儿当然很能理解。不过我还是道歉说: “爸爸妈妈不是在美国长大的,对圣诞节没有你那样的真切的感情,没有把圣诞礼物看得那么特别。爸爸只想让你知道:你从来是爸爸心中最重要的人。看看,前几天爸爸不是给你买了《荷马史诗》吗?爸爸只想让你早点读,等不到圣诞。笔记本计算机也是如此呀。不过,爸爸确实应该理解:圣诞对你特别重要,爸爸以后应该亲自给你选礼物才是。”女儿立即上来给我个拥抱。
确实,我提到的那两样礼物,都说明了我对女儿的理解。她喜欢写作,特别用功。我就给她买了个笔记本电脑。而让她最高兴的,还是那本《荷马史诗》的全英译本,是精美的真皮封面,如同一件艺术品。女儿正对希腊神话上瘾,刚拿到这件礼物之时,走到哪儿带都哪儿,一步不离。这可是我的得意之作。可惜,这样的东西,在我的圣诞礼物中一件也没有。
父母送孩子礼物,其实并不是简单地送一件东西而已。礼物应该体现父母和孩子的共同经验,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这是钱买不来的东西。敏感的孩子,到了十一二岁就能够通过小小的礼物感受到这些。可惜的是,父母因为各种生活的压力,往往忘了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这些问题。真要是那样,礼物就和商店货架上的物品没有两样,只不过父母同意花钱买了而已。这种没有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的礼物,也自然把童年和节日都物质化了。
我在圣诞的“礼物门”后,马上到亚马逊上给女儿订了盘肖邦第一和第二钢琴协奏曲的二手光盘,连运费加起来不过五个美元多。这是波兰钢琴家Zimerman和意大利裔著名指挥家Giulini七十年代末录制的天作之合。我和女儿都是肖邦迷。这两部协奏曲听了无数,都认为Zimerman是肖邦最好的解读者,而且比较了他的几个演奏,包括最近亲自指挥而被热捧的版本,但没有一个能超越这一七十年代末的经典。我对女儿开玩笑说:只要是圣诞节那天订的,就算你的圣诞礼物了。看着女儿会心的笑容,我不禁又回到父女俩躲在车里听完Zimerman后才肯出来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