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杂的内外部经济环境下,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呈现出典型的“经济周期短期化、高频化”特征。
仅仅在2010年的不同季度,中国经济就快速经历了一季度的偏热、二季度的显著回落、三季度的企稳、四季度偏强的一轮短波动周期。在2010年四季度经济增长基本面偏强背景下,宏观政策决策在应对通胀压力时可能力度会更为坚决。
2011年中国经济的波动,依然可能延续这种波动短期化的特征。分季度来看,一季度乃至二季度的部分阶段在基数效应和政策调控下会呈现回落触底态势,随后在总体上升周期推动下,进入温和上升阶段。
在经济形势判断上,2011年的宏观经济基本面与2008年有明显不同,但却与2004年相似。
从国内经济环境看,2007~2008年初中国经济处于上一轮周期的峰值阶段,经济增长率突破14%,并在高位运行。而2010~2011年,中国经济则总体上可以说在经历危机触底之后,处在新一轮周期的起点上,尽管经济周期波动短期化,但是总体上看,如果没有大的增长点经济增长率难以再现持续多年10%以上的高增长阶段。历史上,几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速度超过10%,分别由中国加入世贸带来巨大海外市场、房地产市场改革以及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转轨等大的增长点带动。
从国际环境看,2008年全球经济增速也处在危机前的高位,世界能源价格上涨产生明显的输入型通胀压力。相反,目前来看,全球经济在未来几年仍处于缓慢复苏的调整期,中国面临的外部压力相对较小,资源能源价格虽然有所上涨,但是依然低于2008年的水平。
从引发2008年高通胀的触发因素看,猪肉价格、粮食及蔬菜价格、能源价格同时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特别是由于疫情所引发的猪价上涨幅度十分显著。简单对照,过去几年中国粮食产量连续丰收,粮食存量及储备都比较充足,食品价格上涨压力虽然趋势难改,但应小于2008年。
2010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与2004年较为相似:2004年中国经济运行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中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行期,在经过2001年“网络泡沫”冲击及遭遇2003年SARS冲击后,中国经济明确进入新一轮扩张期,全年实现10.1%的经济增长率。
二是2004年是CPI温和上涨之年,虽然物价出现明显上涨,但幅度不是太大,全年实现了3.9%的通胀水平。对照起来,2011年中国经济同样处在新一轮周期上,但不同之处在于经过2009、2010年连续两年的货币高增长,货币环境已有明显不同,这意味着2011年的通胀压力相对较大。
预计2011年CPI的中位数将保持在4%~5%左右,相应的波动区间大致为上下一个百分点,尽管通货膨胀的压力仍较大,且持续存在,但仍难以突破2007~2008年的高水平,并处于相对可控的水平
2011年及未来一段更长时期内,中国通货膨胀率的中枢水平将会有所提升,试图回归2%~3%的目标客观上不太现实,也与提高农民收入、加快资源价格改革以促进结构调整等方向相悖。因此整体上判断,2011年的通货膨胀中间值可能在4%~5%左右,相应的波动区间大约为上下1%,这意味着全年的通货膨胀峰值在个别月份有可能突破5%,甚至6%,但仍难以突破8.7%的高水平。
总体上对比,2011年中国的宏观环境与2004年相似,表现在相关指标上就是GDP名义增长率可以10%为上限;但是2011年中国的货币环境与2008年相似,表现在相关指标上就是M1增速都处于高点。综合而言,2011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应大于2004年,但小于2008年。
在宏观政策上,在2009年以应对危机为重点、2010年强调宏观政策逐步正常化退出之后,2011年宏观政策的重点日益转向保持一个趋势性的、正常的、接近潜在增长水平的、可持续的增长。
此外,2010年良好的财政收入状况,为财政政策积极支持经济转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