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可说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奇幻故事,即使没有看过原着,也曾从地方戏曲或说唱故事中耳闻目睹其中一些著名的章节,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火焰山、金角银角等。不过,多数人并不知道,这部大家耳熟能详的小说里,隐藏不少有趣的小秘密。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论三藏
明吴承恩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并参考话本和有关神话传说写成《西游记》。小说中的唐三藏,是个耳根子软、听信谗言,总是伤害最尽心保护他的大弟子悟空,做错事也不太反省的糊涂和尚。如此软弱的形象其实是作者为用来讽刺当时朝廷颟顸的结果。而其他作品中的唐僧可不是这样的人物。
据宋书《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入大梵天王宫第三》记载,唐僧玄奘一行人往西天取经,猴行者告诉唐僧自己的年龄是“九度见黄河清”,唐僧深感有趣,便问他:“汝若是九度见黄河清,曾知天上、地府事否?”行者答曰:“何有不知。”唐僧又问:“天上今日有甚事?”行者回说:“今日北方毗沙门大梵天王水晶宫设斋。”于是,唐僧便请求以猴行者之法力,来到天上。
此时梵天大王感到一阵凡人之气,得知是唐僧来到,便请他上沉香座。有罗汉问他:“今日谢师入宫。师善讲经否?”玄奘答:“是经讲得,无经不讲。”于是在罗汉的要求下,唐僧讲了一段法华经,讲的是“如瓶注水,大开玄妙”。当斋宴结束,唐僧一行人要离去时,罗汉告诉他:“师曾两回往西天取经,为佛法未全,常被深沙神作孽,损害性命。今日幸赴此宫,可近前告知天王,乞示佛法前去,免得多难。”说完,便赐予隐形帽、金镮锡杖、钵盂三样法宝,并告诉他,若在取经路上遇得魔难处,只要“遥指天宫大叫‘天王’一声,当有救用”。
拥有三样法宝的唐僧,在后来的八十一难中都运用智慧与法器的神力通过,最后取得经典。而本文中的“猴行者”即为孙悟空之前身,相较之下戏分就少了许多。
悟空、悟能、悟净的法号玄机
唐僧取经,随行的三位徒弟,法号各为“悟空”、“悟能”、“悟净”,皆有其深奥的含意。
大弟子“悟空”于三位弟子中境界最高。佛家讲空、道家讲无,若能悟得空的境界,即是放下执着,返本归真;再者,人常说“心猿意马”,意指猿心难以管束,瞧那悟空总是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不正是暗喻?若能将猿心收住,悟得空境,实乃难得修行。
二弟子“悟能”,此“能”所指的是一些法术、特异功能等能力。猪悟能虽然无法达到最高境界的七十二变,也有个三十六变化,可见其道行不浅,只因为欲望太多,没能提升上去。
三弟子“悟净”,意指修行尚浅,只能求得清净心,因此在表现上也不甚起眼,在读者的印象中也只是个老实人。
除了悟空之外,悟能、悟净的法号皆由观音菩萨所取。法号的用意是希望能够作为修行的目标,却也指出了他们所能达到的境界。而三藏法师后又为二弟子悟能取法号“八戒”,其中含意值得一提。
猪八戒是哪八戒?
话说天庭中统领十万天河水兵的天蓬元帅,由于蟠桃会上喝酒醉后调戏月宫仙女嫦娥,因此被贬下凡,却投错胎变成猪妖怪。日后受到菩萨指点,取了法号悟能,与唐僧一行人上西天取经。
正因这般过往,加上他在凡间纵欲的表现,三藏法师认为猪悟能干心太重,不止悟能,更该守戒,于是又取法号为“八戒”。八戒即八条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着华鬘璎珞、不习歌舞伎乐。
八条戒律的目的,就是要戒去世间各种勾人欲望的执着心,藉此纯净思想,达到身、口、意的修行。不过故事中,这些戒律猪八戒也犯了不少,因此最后上西天时也只能封为净坛使者,并不算很高的果位。
孙悟空可能是舶来品?
孙悟空是《西游记》中的灵魂人物,其形象起源也一直受到许多文史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早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便有猴行者的身影,也有不少古迹或古字画中都有记录,但都无法明确证明起源出处。
在众多说法中,最有趣的应该是胡适的“外来品”论点。他曾说:“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中国神话中的水怪)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胡适之所以有此看法,主要是他在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找到一只名为哈奴曼的神猴,和悟空的形象与能力有几番相似之故。
印度神话中的白色神猴哈奴曼,拥有四张脸和八只手,不但机智勇敢,还可顶天立地、法力高强。在神话中,大神毗湿奴化身的罗摩,其妻子悉多非常美丽,被楞伽城十头魔王罗波那用计劫走。罗摩在寻妻途中因助猴王须羯哩婆取得王位,猴王为报恩情便派手下大将哈努曼,随罗摩去夺回爱妻。哈奴曼展现神通、腾云驾雾、火烧魔宫、战罗刹、杀巨人妖女,最后终于帮助罗摩征服了强敌,救出悉多。
哈奴曼在神话中展现的广大神通,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有几分相似,不管是腾云驾雾还是变大缩小的能力,都容易让人将两者联想在一起,也难怪会有此推测了。
以上所述只是《西游记》小知识的冰山一角,有兴趣了解的读者朋友们,不妨去找找其他考据文献,相信可以发现《西游记》另一种全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