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国中生向班上同学炫耀他价值七万元的手表,但同学不领情,反呛他:“我这支表只有五百元,但是功能比你的好。”
到这所国中推广“理财素养”的台湾财金智慧教育推广协会秘书长陈琬惠见状,心下一阵暗喜:“刚刚真的没白讲了。”
价钱与价值差别
在消费至上时代,要摆脱物欲纠缠,当钱的主人,大人得教小孩看清“价钱”与“价值”的差别;“炫耀”、“同侪压力”不该是消费的动机。
“太多人谈‘理财’,却窄化成‘投资’;重要的该是教孩子管理欲望,懂得如何延迟享受、控管风险”,陈琬惠说,要过“财务自由”的生活,“钱滚钱的投资,该是最后一环。”
欲望失控成卡奴
有线电视众多频道里,教人买股票、购物的频道占了大半,不断刺激人的欲望;财经杂志鼓吹“一亿人生”、“三千万才能退休”,金钱成了唯一衡量人生成就与构筑安全感的元素。现实却是,大半的人当不了台湾富豪郭台铭、成不了名媛,却沦为“卡奴”。
学习“当钱的主人”,是现代人非常欠缺的一门人生功课,许多年轻孩子还未准备好,问题就已横在眼前。高中生一个月上万元的手机话费,有家人帮忙付掉;清寒学子一踏出校门就面对助学贷款还钱的难题。
检视现行的国小到国中的教科书,谈及“理财”的内容极少,某版本的内容却让陈琬惠倒抽一口气,教科书上写着“理财应询问专人”,下头配张“理专(理财专员)”的照片;但是“理财该是自己做功课,听信理专或电视上的‘老师’,风险太大”。
犹太人八岁存钱
理财作家夏韵芬曾撰文分享犹太人怎么教孩子理财:送股票给刚满周岁的小孩;三岁时教孩子辨认硬币和纸钞;五岁让他们知道钱如何赚来的;七岁得看懂商品价格,教他“钱能换物”的观念;八岁教他们储蓄;十一岁到十二岁,则要能看穿电视广告的假象,并执行两周以上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的术语。
“为什么廿年前,没人教我人生理财课?”作家陈安仪感叹,她大学时代就很会赚钱,别人兼家教一小时的钟点费三、五百元,她去补习班教作文的薪水一个月有两万多,妈妈还给她房租费、零用钱,但她“一毛钱也没存下来,全买东买西,花光了。”
陈安仪算算,如果她从大一就懂得每个月存五千元、买基金,大学毕业不但拿到文凭,人生的“第一桶金”也早该到手了。
陈安仪说,年轻孩子不会明白,人到四十,那种“不知还可以赚多久”的危机感。家累、责任,都让她感慨没有早早学会“当钱的主人”这一课。
零用钱学会理财
许多理财专家建议,零用钱是让孩子学习支配金钱及管理欲望的第一课。父母可让孩子记帐、自主决定花多少、存多少,学到储蓄及财务规画,更能学到延迟享受。研究证明,“不急着吃棉花糖的人”较易成功,而一拿到棉花糖就吃掉的人,可能会累积债务。
但是,不少父母给太多零用钱了,“有小学生一星期有一千元零用钱,全部花光光”,书包里全是CD及游戏机。陈琬惠认为,国中生一周零用钱五六百元就够了;小学生手上有一千元,是“太超过了”;多到超过需要,就不懂得珍惜。
教孩子看穿广告
看穿广告的意图、不接受促销宣传的洗脑,是年轻人对抗旺盛消费欲的金钟罩。此外,“记帐可以检视消费行为。”财智协会发现,切实记帐的大学生每个月的消费额会有效递减。
随着年纪及收入渐长,投资之前须有“风险规划”,为自己及家人存一笔“紧急预备金”;再认识各种投资工具,为人生目标如结婚、出国、买屋,选择不同理财途径。
如同日本畅销漫画“贫穷贵公子”说的,主角山田太郎的“家训”第一条是“千万不要借钱,因为还不起”;更重要的是“不要借钱去消费”、更“不要借钱去投资”。
胡乱投资成黑洞
理财作家何宗懿建议,如果没先学到“财务管理”的基本功,就贸然投资,拿本应交学费或有其它用途的“死钱”作投资,一旦失利被套牢,就得另寻方法填坑,结果财务黑洞就越来越大。
财务自由备忘录
“当钱的主人”,你必须:能养活自己、能养活家人、能让财务不失控。
先理债再理财、行有余力才谈投资;不做好高鹜远的发财梦,别追着钱跑。
家庭理财教育
1.经验加值:父母可以讨论自己管理财务的成功、失败经验,提供孩子借镜。
2.让孩子理解“选择的有限性”:买了这个,就不能买那个。
3.练习记帐:孩子也有自己的收支簿,共同讨论。
4.父母给钱要有方法:有限度、有计划的给钱,不让孩子觉得理所当然。
5.重拾储蓄美德。
6.没有白吃的午餐:例如让孩子用劳务赚取零用钱,或使用者付费,尝试让孩子负担部分家用。
个人财务管理
1.落实财务控管:做好个人财务报表,弄清自己的所有资产与负债,以及收入、支出的现金流向。
2.拟定个人预算:实用的老话──量入为出。
3.延迟享乐:“不急着吃棉花糖的人”可以获得成功,而一拿到棉花糖就马上吃掉的人,可能不断累积债务。
4.严格分配比例:不论资金用来投资或支付贷款,都必须恪守在所得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