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M」这个英文字真是当红炸子鸡,不仅代表经济、民众生活型态走向,连教育和爱都开始走向M型化。
近来,我更发现二十一世纪的父母看待孩子,也呈现奇怪的M型化:有些父母不管岁月流转、世事变迁,在他们的眼中孩子永远是没有自主能力的婴儿;有些父母当孩子抛弃了奶瓶、尿布,会趴趴走时,便认定他们的能力跟大人一样。
从错误观察
一位年轻妈妈激动的说:「为什么孩子不能听话?事情老是做不好?」我有点被她吓到,赶紧问是怎么一回事。她指着身边一会儿忙着涂鸦、一会儿扮家家酒的小女生说:「这孩子每次叫她收拾桌子,就只收拾桌面,桌下的垃圾都不会一起整理。」
我说:「她不是才五岁吗?」不等这个妈妈反应,另一个妈妈马上加入战局:「我上小一的孩子才绝呢!一回家就兴匆匆的把功课做完,但老是错误连篇,二十题计算题,只算对一题,怎么办?」
这让我想到自己小一的第一次月考:不知考试为何物的我,每科都抱鸭蛋,把担任教职的父母吓坏了。我的糗事不断,对我这些不完美,父母总会解读成:「也许孩子对该完成的作业不很了解,或者有粗心大意的小毛病,藉由观察错误,可以找出问题症结,再着手帮忙。」我引申我父母的想法:「若孩子有一题做对了,能够自动自发,都很值得鼓励呀!」
两位妈妈听了,几乎从椅子上弹起来,激动得瞪圆了眼睛。
肯定的力量
我的思绪乱窜,一溜烟就逃进了一个故事里。
美术课结束,一个对绘画惧怕万分的孩子,交出白纸;老师看着白纸说:「哇!暴风雪里有一只北极熊!」孩子怒气冲冲的在画纸上用力点上一点,极欲证实自己对绘画真的无能为力,顺道给看走眼的老师难堪。
一星期后,老师把只有一个点的画,用精美的金色画框裱起来展示,一切显得意义非凡。于是,那个看扁自己的孩子,开始用颜料来丰富自己的点点画,尝试创作。又过了几星期,这些点点画在学校画展造成轰动,有一个自认直线都画不好的孩子,看得出神的说:「哇~真是一个伟大的画家!希望我也会那样画图。」
赞美与信心
教室里,我讲述着父母、师长、周遭人的言行,是如何输入脑内,建成档案、烙成记忆,悄悄引导人们运作人生的步伐和方向。同时,也和大家分享「一点画」的故事。我的学生们顺着主题,热切谈论各自的生命经验。
在分享、讨论时,话题慢慢进入讨论「赞美」与「信心」的关系。学生问我:「老师,我也常赞美孩子,可是为什么他一遇到挫折,就马上放弃,不肯再尝试呢?」
当然,这又是另一个奇怪的「M」。
老一辈的父母生怕灌太多迷汤会把孩子宠得自大又骄傲,因此,通常把对孩子的赞美用来向亲友吹嘘。现代的父母却害怕孩子少了闯荡江湖的自信,于是从婴儿期就猛灌迷汤:「你好聪明!」「你好棒!」「你好厉害!」「你是天才!」如此意外地使孩子的脑子里,充满棉花般蓬松的信心。
依据史丹福大学专研「意志力」的威克教授超过三十年的研究指出:赞美若过度强调一个人的天赋与才能,往往会造成孩子怕错误、怕失败坏了自己的「金字招牌」,也担心一试再试会让自己看起来像无能的笨蛋。误以为聪明人的成功得来容易,有才华的人做事都是一蹴即成。
威克说:「父母、师长送给孩子最好的赞美,是具体肯定他对一件事所付出的努力、运用的策略,或不轻易放弃的毅力。」
研究还发现,老是被称赞聪明、有天赋的孩子,在遭遇困难与挫折时,往往会选择放弃。可是,被赞赏付出努力和愿意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孩子,通常具有用不同策略来面对困难、挑战自我的能力。
参与威克实验的国一生说:「每当我遇到挑战、碰到难题时,就会想:太棒了!这是我建构脑神经网络的大好机会。每次做新的尝试时,就会想象:我的脑神经元正努力伸展触须,不可轻易放弃!」
在养儿育女时,父母不但要有眼光和口才,适时给予鼓舞,而且还要具备「该说什么」、「该怎么说」的智慧,才能让赞美成为正面鼓舞孩子的动力火车,带领他们翻山越岭,开辟一方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