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中风向来名列国人十大死因前茅,患者往往有血脂肪偏高、动脉硬化、血压异常等心血管疾病,由于平日疏忽,遽然发生脑出血或栓塞的意外,导致肢体麻痹、半身不遂,甚至因而死亡的悲剧,不但是病人的痛苦及家属的负担,更是社会的严重损失。
众所周知,血脂肪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硬化,当血管壁因胆固醇或三酸甘油脂的长期沉积,形成血栓,使血液滞碍难通,倘若血栓脱落,阻塞脑部细小血管,则造成脑栓塞;倘若动脉硬化的人再加上高血压,也就是血液流经血管时,对管壁造成强大压力,就容易脑出血。
尤其在寒冬季节里,气温骤降,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跳加快、血管收缩紧张、血液黏稠度增高,这些血管弹性差、血压不稳定的人,往往会经不起考验,因而发生脑中风。
一、认识中风先兆
其实,脑中风虽然可怕,并非无迹可循,只要平时多留意自身的状况,提早治疗,还是可以摆脱其梦魇的。兹就常见的‘中风先兆’分述于下:
(一)远期先兆:
1.记忆障碍:以健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为特征,主要为颈内动脉供血不良,形成大脑皮层额叶慢性缺血缺氧所致;中医认为是痰瘀阻络,导致脑髓空虚、脑脉气血不运之故。
2.感觉异常:以四肢麻木,尤其手指麻为最常见,有的则会头皮麻木,主要系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良所致;中医认为是痰瘀阻络、气血失运之故。
3.异常动作:以头摇、晕眩、肌肉颤动、口角撮动、眼皮跳动为常见,中医认为是风阳上扰肝风欲动,故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上述症状属中风远期先兆,可发现于脑中风前数月至数年。金朝医家刘完素曾提出中风的远期先兆为三年,他说:‘中风者具有先兆之证,凡人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可见古人早已观察入微。
(二)近期先兆:
1.眩晕、头昏:这是中风常见的先兆之一,中医认为是痰浊上壅,瘀阻脉络,或上盛下虚、肝风欲动所致。
2.一过性失语、失明、神志丧失:可因供养脑血液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硬化,管腔高度狭窄,或血管收缩,导致大脑皮质短暂性缺血而出现上述症状;中医同样是认为脑络高度瘀阻致脑海失养之故。上述近期先兆可发生于中风前数日至数月。
(三)前夕先兆:
1.嗜睡、昏蒙:精神痿靡、昏昏欲睡,这是由于脑络高度瘀阻、血行失运之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椎底动脉管腔狭窄,供血不良所致,为脑血栓形成前期,这是中风的较近先兆。
2.头痛、恶心、眩晕:头痛由不定性变为持续性,部位亦由不定变为固定。有的比较剧烈,甚至恶心、眩晕,中医认为是肝阳上亢,肝风升动,上扰清空,乃祸不旋踵之兆,为出血性脑中风的信号,此系脑血管高压,管壁紧张之极,脑血管破裂的前兆。
3.频发四肢麻木、行走跌跘:由于脑络高度瘀阻、气血不运,远端供血不良所致,常出现于缺血性脑中风,脑血栓形成的前夕。上述先兆可发生于中风前数小时至数日。
二、中风先兆的防治
凡是有血脂肪偏高、动脉硬化、血压异常者,宜随时注意病情的控制,若是又有前述中风先兆,更需提高警觉,透过药物治疗、生活及饮食的调适,加强防治,以免不测。
(一)中医药的治疗:
如前所述,缺血性脑中风先兆多半是痰瘀阻络造成,故其治疗原则为化瘀通络、豁痰泻浊。如温胆汤、血府逐瘀汤都是常用的方子,泽泻、胆南星、三七、丹参、桃仁、红花、水蛭都是常用的药物;运用这些方药,可改善血浊、血瘀的情况。
若是出血性脑中风先兆,伴有高血压者,则多半是肝阳上亢、肝风欲动之证,故其治疗原则为滋水涵木、平肝潜阳并兼以豁痰熄风,方能避免中风的来临。
常用的方子如镇肝熄风汤、滋水清肝饮、天麻钩藤饮等,常用的药物如柴胡、白芍、生地、丹皮、夏枯草、石决明、牡蛎等;运用这些方药,可改善血压及常见的神经症状。
(二)白果叶的辅助治疗:
白果叶,即银杏叶,是公孙树科植物银杏之干燥叶。依照古书记载,有敛肺、平喘、止痛的功效,用于肺虚咳喘、胸闷心痛等证。
但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因其含有黄酮类成分,能扩张冠状动脉及脑动脉,改善心、脑血液循环,降低血清胆固醇,松弛支气管,故近年来用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高脂血症及脑血管痉挛等病,取得满意的效果。此外,也有人用来治疗耳鸣、晕眩、脑中风、记忆力减退及防止老化。
故对于曾经罹患中风或有中风倾向者,常会觉得手脚发麻,运用白果叶治疗,能防止脑血流阻塞,有利缺血组织中有毒物质的排除。白果叶应用在脑部循环的改善及脑中风的防治,最是常用,西药并有以之提炼,用来防治中风的。
但临床上并非以白果叶生品煎熬饮用,而是以高浓度浓缩提炼之制剂治疗,而且都配合了其他中药辨证处方合并使用,方见疗效。
(三)生活的调适:
情绪上不宜太过忧思悲恐,切忌暴怒,以防气火上冲;不论脑力或体力劳动均不宜过度,避免一口气工作很久。
俗话说:‘寒冬中风多’,入冬骤然气温下降可诱发中风,故病人宜特别重视保暖防寒,切忌手足受冻,尤其清晨五、六点正是中风发病率最高的‘夺命时刻’,更应添加衣物,有外出运动习惯者,最好先吃些食物果腹,并做好暖身运动再外出。
再者,中年以上应节制性生活,防止因房事过度而伤肾阴,水不济火而诱发中风。有高血压的人,最好不要睡棉花或鸭绒枕,否则睡醒容易头昏,如果能改睡内充绿豆或加些野菊花和软的通草的枕头,会比较舒服。
(四)配合定期检查:
对动脉硬化,中医脉诊颇有价值,尤其寸口脉的硬度对动脉硬化的发展可供观察与评估;脉管硬者,血脂肪几乎长年偏高,通过一定的防治后,寸口脉的硬度可有相应改善。
出现中风先兆后,除用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加强观察外,并应积极配合现代医学的侦测,如血脂肪分析、心电图、X 光、超音波等检查,以便及时治疗。
(五)饮食控制:
饮食应以清淡为宜,切忌贪吃肥甘厚味、暴饮暴食、嗜酒酗酒。可多吃高纤维食物,如红豆、黄豆、玉米、红萝卜、苹果、梨子、绿叶蔬菜及糙米饭等,不仅可以刺激肠胃蠕动,减少脂肪吸收,还能降低胆固醇,吸附体内的钠化物排出,抑制血压上升。
预防动脉硬化,可多吃些新鲜的海苔、海带、紫菜和干贝,茄子、芹菜和番茄则能降血压;血压高又痰多肥胖者宜多吃海蜇皮、莲藕和荸荠,但若是血压高偏又体虚头昏,老是腿软无力,则富含蛋白质且能软化血管的海参、干贝以及淡菜较合适。
(六)中医保健方法:
脂肪与杂质多的血管,会影响血管弹性及血流顺畅,不少中药具有降低血脂肪的功能,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如泽泻、山楂、何首乌、黑芝麻、草决明、黄精、茵陈……均被证实有降血脂的效果。
因此,平日以山楂加水煮后放冰糖当茶饮用,可以扩张血管、利尿和降低胆固醇;山楂也可以和何首乌同煮,多了养血和通便的效果;高血压轻微的人可以用干菊花泡茶喝,或者再加些枸杞同煮服用;草决明也有降压和通便的效果,一般煮后凉饮或加些菊花、麦冬一同饮用。
清代名医沈金鳌说:‘若风病既愈,而根株未能悉拔,隔一、二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至丧命’,这就是说,中风病容易复发,而复发时病情必然加重。
所以,曾经罹患过中风的人,其平时的养生保健,也是跟上述有动脉硬化、高血压、中风先兆的人一样,必须格外注意,否则,这颗定时炸弹,可能随时引爆,到时候,神志昏迷、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等毛病,将会如排山倒海而来,对病人与家属而言,都是后悔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