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从事苏州评弹这一行的人,被共产党官方命名为“人民评弹演员”,简称为“评弹演员”。过去评弹艺人俗称是“说书先生”,如果是女的,就叫“女先生”.其实扬州也有评话与弹词,我小时都听过。比较出名的是扬州评话,是已去世多年的王少堂先生.我曾在大华场听过他说的《水浒》。现在谈的是苏州评弹的弹词流派,以后有机会再提了。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苏州评弹是上海各商业电台广播节目中的主要传播方式。随时把收音机一打开,随时都能听到弦索叮咚之声和软绵绵的苏州话。那时最吸引听众评弹节目之一,就是被誉为“描王”夏荷生弹唱的《描金凤》。
夏调,是弹词艺人夏荷生(1899-1946浙江嘉善人)所创。夏调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夏擅放单档,其唱腔脱胎于早期书调。真假嗓并用,与说表衔接紧密,说唱性较强,徐疾、长短、顿歇,服从于语言的表达,自由灵活。代表住曲目有《换监托三桩》、《周文宾上堂楼》等。张鉴庭、杨振雄、凌文君等早年放单档时都唱“夏调”。后来,“杨调”、“张调”的形成也受到”夏调”一定影响。
上海滩本是说书艺人、名家、响档云集的码头,夏荷生一到上海红遍书坛,听客称之为“描王”,名不虚传。1932年,夏荷生,魏钰卿和陈瑞麟被听众选为“弹词三鼎甲”,红遍上海滩。可惜的是夏先生积劳成疾,又遭鸦片的毒害。1946年,48岁时就病故于上海。保留开篇有:《黛玉焚稿》凌文君,《黛玉焚稿》孙扶庶等。
长篇弹词《描金凤》,12卷,46回。作者不详。根据流传下来的早期剧本推测,它的创作年代应在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以前。现存最早刻本为光绪二年(1876)重刻本及三十二年《马如飞重谱时调》石印本。书成于光绪之前。
《描金凤》,又称《错姻缘》。此书目与《玉夔龙》并称苏州弹词的“龙凤二书”,具有“小书大说”风格。由于,表演《描金凤》这部长篇弹词的评弹演员众多。有杨振雄、杨振言杨双档;杨振言、余红仙;张如君、刘韵若夫妻档等。
《描金凤》长篇弹词。故事叙述明万历年间,家道中落的苏州官家子弟徐惠兰因向叔父告贷不成,而遭辱,欲投井自尽,被以笃笤「1」为生的钱志节所救……。相传《描金凤》由清咸丰、同治年间的艺人赵湘洲始演。近代弹唱此书最出名者有人称“描王”的夏荷生。擅说此书的还有杨斌奎、杨振言、凌文君、张如君等,均在上海书坛有较大影响。根据长篇整理成中篇《暖锅为媒》,选回《玉翠赠凤》、《玄都求雨》、《换监救兄》、《汪宣假死》等。
在八十年代的一个夏天,我吃好晚饭去西藏书场听书。晚上七点钟开书,节目是长篇弹词《描金凤》之一,中篇评弹《玄都求雨》。过去四九年前是没有“中篇评弹”的,那时人们的日常生活坦然而自在,根本没有政治上的压力。四九年后的共产党社会则不然,政治运动不断,而且异常的激烈。“斗天、斗地、斗人”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这时一些评弹界的文人,把传统书目中主要情节加以浓缩后,弄出来新的“中篇评弹”这种方式。
《玄都求雨》是讲述明万历年间,苏州久旱不雨,米珠薪桂,民不聊生。腐败的官府束手无策,遂贴出皇榜,在玄妙观搭台,召人求雨。江湖笃笤钱志节在人头攒动之中误揭皇榜,被逼上台求雨,谁知台下早备下成堆干柴,若求不下雨,便要将他烧死。千钧一发之际,忽然天降大雨,钱化凶为吉,并将官员们嘲弄一番。为了突出作品按党文化的要求,文人在整理时,删除原演出脚本中钱志节灵魂出窍遇到关公的情节。着重描述巡抚方伯年强逼钱志节求雨,以减轻其应负的责任,揭露官府的腐败及残忍。同时,突出钱志节质朴厚道的品性,使听众对他寄于同情。(与现在相比真是绝好的讽刺)
中篇评弹《玄都求雨》连楔子共四档书,每档书50分钟左右,加中场休息,近四个小时。散场后刚走出书场,顿时雷声大作,黄豆大的雨点倾盆而泻。去听《玄都求雨》,谁知真的下了一场雷暴雨。我因没带雨伞,结果被突来的暴雨浇得浑身湿透。
「1」笃笤:是苏州地区方言,简单说就是归“算命测字”一类。
笃笤”,是太保(神汉)将羊角状的二爿和合木片,从上而下落在地上,根据两块笤板的阴阳,再看一本叫“无字天书”来卜算休咎。说这本“天书”是没字的,但是他就可以看得见,上面会有卦辞,可以论定吉凶祸福。说穿了,就是凭“江湖诀”混饭吃的一种职业。
徐调,是徐云志(1901--1978江苏苏州人)弹词演员所创。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十四岁拜夏莲生为师,16岁登台。徐早期演唱“俞调”和“小阳调”,后从民间小调、戏曲声腔和小贩叫卖声中汲取音乐素材,发挥自己嗓音清亮高亢的天赋条件而成独立的流派。特点为节奏舒缓,旋律婉转圆润,音色软糯柔顺,音乐性较强,有长短各异的九种基本唱腔,人称“糯米腔”。于其定音较高,三弦上的老弦(即第三弦)常配用铜丝弦,增添了曲调的荡音,成为其特色之一。20年代中进入上海,在中小型书场及各大游乐场演出。1927年「光裕社」举行会书时,一档《点秋香》,一曲“徐调”,哄动评弹界,从此名传书坛成为响档。成名后长期在上海演出,1949年后移至苏州。除了《三笑》外,还先后说过《贩马记》、《碧玉簪》等长篇弹词。其传人中不乏杰出人才,除其大弟子严雪亭外。还有邢瑞亭、祝逸亭、华土亭、华佩亭、孙钰亭、杨学亭、吴醉亭、高绶亭、王鹰等20人。代表性曲目有《寇宫人》、《《莺莺拜月》等。
凡是传统书目的题材不外乎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或是势利人想赖,穷女婿金榜题名,扬眉吐气唱道情;更多的是男装女、女扮男,卖身投靠出人命案,冤案大白靠清官,好人出罪合家欢,奉旨完婚大团圆。要想说唱一部赖以成名的好书目,就要从这些窠臼中跳出来。徐云志的大弟子严雪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既继承了老师说《三笑》的传统,又跳出前辈艺人的框框。根据自身条件和特点,挑选了一部清末公案书目作为立业之本。并在说唱脚本上倾注了数十年的心血,最终成为饮誉书坛几十年的一代大响档。
当年老书迷曾给徐云志和严雪亭师徒一副对子:
上联:徐步青云酬艺志
下联:严冬瑞雪梅亭会
《三笑》是一部传统长篇弹词,成书较早,清代嘉庆年间即有刊本。这部书有两派说法,一是谢少泉派,二是王少泉派。两派《三笑》的基本情节是相同的,但细节和说法上是有很多的差别。总的说来,谢派以噱见长,王派以理取胜。这部书篇幅相当长,以每演出一百分钟作一回计算,共有六十来回书,日夜两场可演一个月。书中主要内容是讲述唐伯虎与秋香,周文宾与王月仙两个爱情故事,流传很广,在民众中有很大的影响。许多剧种都把它改编演出,但把两个故事分开。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取名《唐伯虎点秋香》;周文宾与王月仙的故事取名为《王老虎抢亲》。中共建政前,上海艺华影片公司还拍摄过《三笑》的电影子,影响更大了,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特别在苏、沪、浙一带更是如此。
《三笑》讲述姑苏才子唐伯虎爱慕相府丫环秋香,改姓换名卖身相府为僮。某日,唐与秋香约定当晚在后园牡丹亭相会,此时,华府公子大踱、二刁调戏秋香。秋香向华夫人诉说反被抢白。于是设计将夫人引入牡丹亭。黑暗中大踱、二刁以为秋香赴约,闹出一场丑剧。中篇评弹分《三约》、《巧骗》、《闹园》三档书。1959年由上海评弹团在静园书场首演,1982年在大华书场复演。
徐云志老先生擅演唱长篇弹词《三笑》中的“杭州书”「注」,尤擅表演祝枝山一角。以前,起此角色以"眯觑眼"为特征,他改为"斗鸡眼",使表演更为夸张,更为有趣。徐云志先生收徒,也极为严格。过去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一说。以弹词说书为生的艺人收徒最注重是人品,而且还要再三考察。所以,徐云志不是随便随便就收徒的。《三笑》这部长篇弹词基本唱腔,是用徐调来弹唱的。如用其他流派唱腔来弹唱《三笑》就不好听了。所以,先要投到徐调门下,学唱《三笑》这部书。这里套用一句现代语言说,就是“保护知识产权”。其目的,也是过去的弹词艺人求生存之计。可是,到了共产党社会,这一“保护产权”就不存在了。弹词艺人变成“人民评弹演员”,其生存、吃饭问题由共产党政权包揽了下来。《三笑》这部书已经不是徐云志个人拥有了,而是评弹团的书目资源。徐云志及传人,也没必要为《三笑》这部书的“说、噱、弹、唱、演”,去精益求精;也无须在《三笑》刻画人物上,精雕细刻了。所以,这也是苏州评弹在中共建政后逐渐衰败的重要原因。
徐云志老先生“文革”后1978年离世。其儿媳王鹰带领下手在上海多处书场表演《三笑》这部书,王鹰的“说、噱、弹、唱”深得徐云志的真传。到八十年中期,王鹰逐步淡出书坛,到苏州评弹学校专职教授学生。
苏州评弹不但是说表弹唱的口头文化,而且传统书目中文学性也极强。《三笑》这部书中不尽然是淡情说爱,而是有不少的典故和吟诗答对。能促进初涉世者对文史的爱好,去欣赏、领略这门高雅的口头文化。青年人生活在绷紧的弦之上,弹词滋糯的吴侬软语和阵阵丝竹有如春风沂水,可令其繁忙的节奏稍稍缓步于感受上下五千年的人和事,感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注:“杭州书”是指长篇弹词《三笑》的开书,是从祝枝山智斗地头蛇、讼棍徐子建这回书说起。也有艺人跳过这节,从《文宾扮女》这回书说起,也就是《王老虎抢亲》的最初开书。
“龙亭书”是《三笑》的后面部分,是从《追舟》这回书说起。
(未完待续)
http://bbs.kanzhongguo.com/viewtopic.php?f=31&t=9900
来源:看中国论坛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