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不是我的错

发表:2010-07-31 18:55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我25岁了,但仍然不能确定成年人的含义。但是我知道含义之一是有了经济上的独立,再也不用靠父母给自己拿主意。这也是社会独立的一种体现。如果我想临时计划休假去环游世界,我就可以这样做——没有人能左右我,因为我花的是自己挣来的钱。我想住在哪里就住在哪里,因为我自己付房租。经济独立使我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这种自由的感觉毋庸置疑。”
 
——题记
 
上面的文字是一位美国华裔大学毕业生的感言,他还说:经济独立意味着在社会自由,并完全掌控自己的生活。然而在我的同龄人中,我似乎是唯一这样想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当中大多数人都从父母那里接受某种形式的经济援助——而且很少有人说他们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
 
也许这才真正是我们应该感到忧虑的:“很少有人说他们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年轻人可以引领社会潮流,可以在很多方面走在社会前列,但是,他们最无力之处就是,缺乏话语权,欠缺掌控自我命运的能力。如果要追究包括老现象在内的青少年问题的根源,那一定是成人社会,是那些制定规则的人。
 
“NEET”们的无奈之选
 
“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谷不分,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这是人们对所谓啃老族的调侃。“NEET”一词源自英国,原本的完整形式是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 Training,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之后,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
 
18岁成年后不再依赖父母开始独立生活,过去数十年来这一直属于典型的西方社会特征。但是随着时代变迁,加拿大也逐渐出现了一批“Boomeranging”,类似中国的“啃老族”或“傍老族”。从全社会的范围看,“啃老”现象在华人圈里表现得更为明显。
 
海外的华人子女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移民家庭的孩子,有长辈陪伴在旁;二是独立生活的留学生群体,后者仍处于求学阶段,所以无论其在经济上是否独立,都不属“NEET”范围。我们所说的啃老一族专指走出校门后赋闲在家的“三无人员”——不升学、不工作、不参加职业培训,即移民家庭的子女。
 
说得沧桑一点,毕业即失业的“啃老族”多数是生活所迫,毕竟在目前的国情和经济形势下,整体就业形势不乐观,新移民的失业率和薪资水平都未见起色,遑论毫无市场经验的年轻人?而对于温哥华这样的梦想之城,公文包的重量远比书包沉重得多。
 
两年前毕业的小伙子文欧,从一个在家“靠老”的学生升级为一个在家“啃老”的社会青年,两代人的矛盾也越积越深。2008年正是经济衰退笼罩全球的年份,市场不能容纳过多的劳动力,很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甚至根本找不到工作。而对于华人来说,横亘其中的还有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以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一些家境比较富裕的华人家庭,只能让孩子在家庭或者亲友的零售店或中餐馆挂名找一份工作。
 
文欧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便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父母餐馆里的员工。这名“员工”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从来不按时上下班。即使上了班,他也只是闲在餐馆里,看着父母工作,无所事事。或者干脆抱着笔记本电脑在餐馆里的某个角落里呆上整整一天。经常到这家餐馆来吃饭的顾客会惊讶地发现,在平常的工作岗位上,除了文老板一个人辛勤工作日渐佝偻的身影外,旁边往往还有个什么都不会干的“啃老”族。
 
事实表明,与上一代相比,现在的孩子若想独立生活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评论家总是将一切原因归咎于这一代人性格的缺陷,自身的软弱。事实并非如此,科技及全球化发展反而使人们的薪资水平下降,制造业委靡不振,就业岗位流失大量,在这个变幻无常的新经济时代,从受教育到找工作、买房,建立自己的家庭,年轻一代的成长之路布满荆棘,困难重重。文欧只是他们当中极其普通的一个。
 
杨小姐的家庭条件不如文欧,她的经历看上去更加“顺理成章”。她离开中国的时候只有15岁,海外的经历算是够长,中学毕业后又读了一家高等职业学校,毕业后就开始找工作,并很快与一个华人二代结婚,但婚后仍“留守”娘家,无法独立生活。
 
事实上,杨的家庭并非富裕,父母俩打工的工资收入只能称为中下等,家中一向较为拮据。直到杨工作后,她父母身上的担子才略微轻松了一些。在负担了杨的生活、学习以及结婚的费用后,父母没有想到的是“啃老”又成为小杨夫妻的新选择,并且,一时还看不到期限。
 
如今,小杨夫妇的孩子已经三岁多,仍然“常驻”父母家,老两口那点微薄的收入全成了满足小杨婚后继续享乐的垫脚石。为应对可预见的入不敷出,杨的父母打算将自己的退休年龄延长5~10年。
 
怪来怪去怪社会
 
学生毕业回家“啃老”,其实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啃老族”的出现与中国父母“周瑜打黄盖”的心态不无关系。一方是心安理得“啃”人,另一方却也心甘情愿被“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付出是不计成本的,当孩子有困难时,父母怎能坐视不理?于是,无法从精神上断奶的襁褓青年,高喊“不想长大”的宣言,不劳而获变成习惯,“啃老”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其实,深究人的内心,为人子者一方面渴望独立,另一方面也不愿给父母增添负担,他们内心并非心安理得;而为人父母者又何尝不知道年轻人独立意识与独立能力的培养,对其人生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现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还不能独立?简单的说,只有两个字“很难”。因此我们说,啃老现象的产生也是两代人共同的无奈选择。
 
刚从大学或中学毕业,拿着一纸文凭,这些社会新鲜人的唯一要求就是在城市立足,找到一份有发展前景的工作。要知道他们身上还背负着沉重的助学贷款,需尽快找到工作偿还债务。但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又谈何容易?即使找到了工作,偿贷之路仍然漫长。
 
2006年出版的“Strapped”一书曾做过如下分析:过去25年里,对比通货膨胀率,工人的实际工资并未增长。相反,人们的生活成本却在直线上升,尤其是房价暴涨。这些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又有何能力供房、养家?
 
1999年就从大陆移民过来的杨先生,孩子已大学毕业,谈起这个问题,他认为,其实“啃老”现象不仅存在于华裔族群,西人也照样有“啃老”者。主要原因应归于现在物价和生活费用比前些年高多了,就业现状也不理想。你说孩子大学毕业,一时找不到工作,如果有了女朋友,按这边的文化和习惯,会出去租房自己住。房租、生活费怎么办?只有啃老,经常回家蹭饭吃都不算什么,如果孩子要买房,现在刚毕业的年轻人没有几个(大陆过来的大款除外)付得起首期的,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父母(特别是亚裔)都会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房子抵押给子女贷款付首期,杨先生说,在他身边的朋友就有好几家是这样帮子女的,而且是心甘情愿被“啃”的。
 
但是,如果长辈负担不起怎么办?杨先生的回答是:那就推迟结婚,或等找到了工作再买房!
 
乌娜的启示
 
啃老现象的产生既是社会环境使然,同时它也是教育方式的直接结果,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华裔家庭的啃老概率高于西方家庭,那就是,自立意识的培养。
 
在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这样的课文:一个11岁的叫做乌娜的德国女孩想要独自去中国旅游。当她向父母提出这个想法时,她的父母不是简单地回绝她的要求,不是用“那里太远,对你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太不安全”等理由来简单否定她的想法,也不是用“我们会带你去的”这样的方法,来满足孩子想要一睹中国的好奇心。乌娜的父母告诉她:我们支持你的想法,但是你的年龄还很小,中国也很远,那里的情况与我们的国家迥然不同。如果你想去,就要为自己的长途旅行做好充分的准备。
 
小乌娜后来花了四年的时间,学习中国的地理,历史,为自己设计中国之行的行程。她了解她所想要去的地方的住宿情形,尽量寻找那些青年旅社以降低旅游成本。乌娜还坚持课余打工攒钱,凑足自己的旅行费用。她还学习了一些中国话,以为旅行之方便使用。在做好了各方面充分的准备后,乌娜在15岁时独自来到中国,按照自己事前拟订的旅程安排,圆满地、安全地完成了她人生的第一次长途洲际旅游的壮举,实现了自己四年来努力的目标。通过这个梦想的实现,乌娜的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她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她不敢做,只要自己为此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显而易见,观念的确立可以指导方法的选择,在一定的教育观念下,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方法,而观念——教育的观念,成才的观念——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接触过励志教育,有一个很典型的励志短片,讲的是一只小鹰被老鹰推下悬崖,被逼学会翱翔的故事。片中的小鹰几次几乎坠入崖底,但老鹰总是在最后一刻将它救起,最后,小鹰终于可以凭自己翅膀的力量在蓝天下自由飞翔。
 
不少华人父母为了让子女独立,可谓煞费苦心。一位家境优越的太太,为了让孩子们出去打工,自己以身作则,在速食店做一份很辛苦的工作。孩子们在妈妈的带领下,终于走出了自立的第一步。另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看到一儿一女毕业后不找工作,天天在家打电子游戏,就干脆把房子卖了,自己回流。临走前她给两个孩子租了个房子,付了一年租金,就将他们“放飞”了。一年后,她回来看望姐弟俩,发现孩子们真的长大了,会洗衣会煮饭,生活内容井井有条,会自己养活自己了。
 
有研究组织将“成年人”的标准定义为三方面:搬离父母的房子,找到一份工作,建立自己的家庭。按照这一定义,啃老族们多数是“未成年人”,然而,很多在这一定义下的“成年人”却仍然锲而不舍地“啃之不疲”。
 
过去公共政策为人们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能够保障来自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助学金,失业保险也名副其实,最低工资也还说得过去,“但是,现在世道变了,政府要将过去的一切连本带利的收回。”救世军的一位义工对近年的政府政策十分不满,他说,所有政策被改的面目全非,飞速发展的经济也未能给全国人民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政府也不再无限制的扶助弱势群体。
 
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当孩子成年后,是继续为他们包吃包住,保护在羽翼下,还是让他们离开家,自谋生路?这是做父母的面临的课题。自立还是啃老,也是年轻人不能不做出的选择。
 
答案似乎不难,难就难在与现实的对抗。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大华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