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述说的弹词,就是盛行于江南一带的苏州评弹,她包含了评话和弹词两大部分。苏州评弹博采小说、诗歌、戏曲、音乐等表现手法之长。形成一套以“说、噱、弹、唱”为主的综合艺术,语言生动,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说表艺术。她起源于风景秀丽的苏州,故演出均操吴语,约有四百年历史,被誉为江南奇葩。
早年,苏州评弹艺人有自己的行会组织,叫“光裕公所”。建于公元一七七六年(乾隆四十一年),1912年更名“光裕社”,取“光前裕后”之寓意。是乾隆帝南巡曾召姑苏弹词名家王周士说书,后随驾进京御前弹唱,并赐七品顶带,被后人誉为“御前弹唱,七品书王”。而后发起创建“光裕公所”,供奉三皇祖师,制订行规行风,对外保护艺人权益,对内调整关系,提倡尊师礼让,吉庆佳节举行会书,切磋书艺,培植后学,提倡公益事业,又设立“裕才”学校。二百多年来光裕社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素有“千里书声出光裕”之美誉。
评话又称大书,演出大都为单档(一人)。艺人凭一把折扇,一块醒木,边说边演。评话又分长靠书和短打书,长靠书是其表现历史征战题材的,如《列国志》、《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传》、《岳传》等,称“长靠书”,又称“着甲书”。表现英雄侠义或公案题材的,如《水浒》、《七侠五义》、《包公案》、《彭公案》、《绿牡丹》、《金台传》等的,称“短打书”。也有长靠短打合说的书,这里暂且不表。
弹词又称小书,既有说表,又有弹唱。演出大都为双档(两人),也有单档和三个档(三人)的。在书坛上男艺人身穿长衫和圆口布鞋;女艺人身穿旗袍和绣花鞋,后改穿皮鞋。书目内容一般是描述社会生活和爱情故事,传统书目有:《珍珠塔》、《玉蜻蜓》、《描金凤》、《三笑》、《白蛇》、《啼笑因缘》(民国)等。弹词表演者在书台上使用的乐器以三弦、琵琶为主。弹词以“说、噱、弹、唱”为基本表演手段,既有叙事体,又有代言体。演出时借用折扇、手帕、茶杯、茶壶等作为虚拟表演中的辅助道具。有时辅以口技。弹唱,初以七言句式的吟咏体而发展形成的书调为主,后根据不同演员的个性形成不同风格及多种流派。弹词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中期是个鼎盛期。这个时期的弹词艺人在前辈基础上又发展了十几种流派,丰富了弹词的唱腔。
到了五十年代中期,中共把散布江南各地的上千位评弹艺人“圈入”中共控制的评弹团里,改称为“人民评弹演员”。古人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评弹失去了江南水乡的滋养,有着数百年形成弹词流派的“流”被截断了。中共首先打掉“圈入”栏里艺人们的自尊心,让其斯文扫地,再以利益、荣誉对其引诱。评弹艺人们接受体制册封为一级、二级演员、最终成为灭绝评弹的凶手和帮凶,沦为中共御用的宣传工具。他们专挑中共的喜好口味来编唱,成了“瞎弹、胡唱、”被扭曲的苏州评弹。例如:有着许多老演员参与编写和演唱,配合中共喉舌的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六十年了,不但没有把淮河修好,反而成为一条污染最严重,遗害子孙的臭水河。具有这样讽刺意义的“假、大、空”红色书目,更是举不胜举。被一党控制的苏州评弹,至今停留在充作御用宣传工具上。其弹词流派只不过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已,势必将枯竭。
传统的弹词“流派唱腔”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我个人认为分为四大类比较合适。
一、俞调系统,二、马调系统,三、介于俞调与马调之间,四、陈调。
俞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弹词艺人俞秀山(生卒年、出身、籍贯不详。)所创。曲调受江南民间小曲及昆曲影响较大,真假嗓并用。早期较朴素,注重语言因素,以叙述为主,并用长过门,节奏徐缓,现称“老俞调”。其后女艺人习唱较多,唱腔渐趋委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对曲调作了较大丰富和发展,并改进了伴奏过门。唱腔音高可超越两个八度以上,转腔连绵、顿挫频繁,使高亢与低沉,委婉与平直,刚劲与柔和融合一体。所谓:“高则翻山越岭,低则一泻千里”。旋律清丽幽美,一波三折,常用作旦角及小生脚色的基本曲调。较多用于表演女性角色,善于展现女性的哀怨、悲伤。如开篇《宫怨》为其代表性唱段,是早期弹词三大流派唱腔之一。由于在咬字、呼吸、吐音、运腔等方面都要求较严,故被选为入门训练弹唱的基本唱腔。
为什么要把俞调,作为初入门训练的必修课呢?因为俞调可以锻炼丹田,节奏较慢,学习俞调可以锻炼运气、换气。俞调的音域较广,有些唱腔高低相差几乎二十度左右,如把俞调学好,不论是高腔或低腔,都可远用自如。
俞调须真假嗓结合(即大嗓子和小嗓子),但交接处须自然而不露痕迹。因弹词中生、旦角色较为重要,学唱俞调也就是锻炼小嗓子,唱好俞调也就解决了生、旦角色的嗓音。
弹词的俞调仿佛书法中之正楷,入行习弹词初学者必须把基本功练好。犹如写字须从正楷入手然后篆、隶、八分,再行、草,决设有开始就写十七贴、狂草的。
小阳调,弹词流派唱腔。是弹词艺人杨筱亭所创、杨筱亭(约1885—l946)江苏苏州人.擅说长篇弹词《白蛇传》、《双珠球》。演唱时假嗓多于真嗓,弹词术语称真嗓为阳面,故称小阳调。小阳调受“快俞调”的影响较大,短腔较多,旋律爽利清亮,强调语言因素。特点是上句大多用假嗓演唱,下句转真嗓时,在六字拖腔上又转假嗓,由高腔下行再落调。柔中有刚,韵味醇厚,适宜于单档以三弦自弹自唱。代表性曲目有《白蛇传•上金山》、《断桥》、《合钵》等。由于小阳调的高、低嗓音不太好掌握,真假嗓之间的转换和气息的配合有一定的难度,很少有人学得像。所以,后期学唱小阳调的演员不多见,流传就不广了。我只见过姚荫梅、秦纪文、徐绿霞、和蒋云仙唱过,蒋云仙是姚荫梅的学生,她继承了姚先生的《啼笑因缘》。蒋云仙在1997年移居加拿大多伦多市。继续弘扬这说唱并茂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除了持续演出,还在美、加地区及台湾东吴大学等校讲学。有关蒋云仙的“说、噱、弹、唱”弹词艺术,到后文再来述说。
徐绿霞(1917—1994江苏苏州人)弹词演员。师从沈丽斌习《双珠风》;又拜俞筱云为师习《玉蜻蜓》,再从杨仁麟习《白蛇传》。30年代中,在上海东方书场为夏荷生代书,说《盗仙草》一回,得李伯康赏识,收为弟子,授与《杨乃武与小白莱》,此后,该书与《白蛇传》为其常演书目。40年代初,上海仙乐舞宫首次开演评弹,与夏荷生、张鸿声、汪云蜂越档,声誉鹊起,此后不时在沪演出。
徐绿霞在“五七反右”中被整治,发配边疆“劳动改造”。八十年代初,“平反”后重登书坛。我听徐绿霞曾说:“支青是支边,我奈是划(豁)边;支青支边十年,我划边可划了二十多年哦。”徐绿霞是68岁从监狱里出来,是评弹界官司吃得最长的一个,身体和唱工的种(宗)气也大不以前,所以我每每听这一类老艺人的书,总会感慨万千。
徐绿霞吃官司时的年龄应该在41岁,是说书先生的黄金年龄段,到68岁才重新回归书坛。起码有整整25年是被抛弃在戈壁荒滩上,对一位以说书为第二生命的弹词名家来说,实再是太残忍了。徐绿霞重返书坛后,我在漕北书场听徐绿霞说《杨乃武与小白菜》。徐绿霞的说表特点是清脱、爽利,给人以韵味隽永的回味,既有书卷气又有江湖气,把这两种气浑然天成,构成徐绿霞的风格。徐绿霞的三弦拨得刮琅琅,只可惜此时徐绿霞的嗓子大不如以前了。回想起,我小时候跟随家里大人去听徐绿霞说书的情景来,眼泪情不自禁流下来。为老先生失去了往日书坛上的风采而唏嘘不已。徐绿霞去逝于上个世纪的94年,那一年去逝的还有朱雪琴和黄静芬两位弹词名家。
徐绿霞常演出有《白蛇传》和《杨乃武与小白莱》两部书“注”;姚荫梅(阴噱行家)常演有《啼笑因缘》、《双按院》等;秦纪文常演是《再生缘》,又名《孟丽君》、《华丽缘》、《生死缘》。
次女秦文莲了继承父业,一直活跃在书坛上。
秦纪文(1910-2003浙江平湖人)弹词演员,原名震球。少时喜爱弹词,自学说唱。数年后据清代陈端生、梁德绳所作国音弹词本《再生缘》改编为苏州弹词脚本,并登台演出。20岁师从李伯泉习《文武香球》,并与师拼档一年。其后即以单档说唱《再生缘》,渐享誉书坛。其他说唱的长篇尚有《啼笑因缘》、《聊斋志异》等。1959年加入上海黄浦评弹团,曾与其长女秦香莲拼档。书艺说法平稳,说表细腻,善放噱,唱腔圆熟,自成一家。《再生缘》经数十年演出,经不断加工和再创作,在情节铺排、人物塑造、组织关子等方面,均颇具特色。
秦纪文因病于2003年7月逝世,享年93岁。18岁起从艺的秦纪文以一部长篇《再生缘》走红苏浙沪书坛。
徐绿霞、姚荫梅、秦纪文等评弹老艺人,尽管受到中共的洗脑和整治,甚至遭受到不白之冤。但是他们依然坚持演出传统书目,没去表演为中共涂脂抹粉的现代红色书目。有此看出: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统治是不得人心的。这些老演员亲历、目睹了“文革”中大量的文物遭砸毁,古迹被破坏,以至人类文化遗产都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损失。评弹老演员的许多私人收藏的文物、字画和古玩,甚至祖辈遗物在“破四旧”的口号下被红卫兵砸烂。许多评弹艺术家身陷困厄,体罚、毒打、批斗、抄家、人格侮辱、监禁关押,使一些名家、响档致病致残,甚至被逼走上绝路。朱慧珍、郭彬卿、程丽秋、顾竹君等评弹演员相继被迫害而死。大量的演员被迫下乡劳动改造。“文革”后期的“批林批孔”,又直接对准了中华文化自汉朝后的主流儒家文化,这对传承了数百年的江南说表文化损害太大了。他们也目睹了,苏州评弹这株奇葩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所以,也是他们在有生之年,坚持表演传统书目的主要原因。
注:弹词演员都是掌握两部书,一部是出科书,也叫“面子书”,另一部称之为“夹里书”。
(未完待续)
http://bbs.kanzhongguo.com/viewtopic.php?f=31&t=9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