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40多种珍贵藏式制成的大黑天名擦,弥足珍罕
十尊阿众佛八塔(骨擦)
释迦牟尼佛(骨擦)
安放在银白色小嘎鸟中的宗喀巴像布擦
表面粗糙、形像漫漶的布擦
在内蒙藏传佛教传播区域收集到的莲花生泥擦,画工精湛叹为观止
清康熙年间由两面模具制成的三怙主泥擦
制作於明朝永宣时期,融入中原风格的狮面空行母泥擦
吐蕃时期的舒坐金刚手泥擦
莲花生(药擦)
米拉日巴(药擦)
曾被服用去一角的药擦
何为擦擦
藏传佛教模制的泥质小佛像、塔,藏语读做擦擦。无论是用单面模具印制的浮雕,还是用双面模具脱范而出的圆雕佛像、塔,均称为擦擦。
藏族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是为了积攒善业功德,制成的擦擦多用来为大佛塔和大佛像装藏而置于内膛,也多作为禳灾祈福的聖物,供奉于擦康、雪山、神湖、山颠、洞窟等清静之所在,以求福荫。
擦擦是藏传佛教艺术中颇具典型的代表,是藏族先民奇迹般留给世人的中国古代艺术奇珍,是世界人文宝库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擦擦种类
一、泥擦。一般用最普通的泥巴,好一点的则用阿嘎土、炼泥、香泥(掺有香灰)、纸泥(掺有纸浆)等等制成,通称“泥擦”。此类泥擦以素泥为多,在古老的擦擦中,普通泥擦尚属于存世量相对较多的一种。除罕见品或属于“名擦”的泥擦以外,绝大多数泥擦其价值相对较低。
二、骨擦。将圆寂活佛、高僧骨灰混合泥土制成,因其成份掺入骨灰而得名,比重小于泥擦。此种“骨擦”也较泥擦为少,传世者相对更少,多数出土自塔腹。艺术、收藏价值较一般泥擦高,有一定文物价值。
在内蒙藏传佛教传播区域收集到的莲花生泥擦,画工精湛叹为观止
三、布擦。据藏传佛教仪轨,历代达赖喇嘛、班禅大师及少数大活佛圆寂实行塔葬,此为藏地最高级葬礼。塔葬之先,须将大师法体用盐巴、藏红花等珍贵药品进行脱水处理,方可塑成金身,安放于金、银灵塔塔瓶之内,供万世瞻仰。此种灵塔在布达拉宫灵塔殿内有八座,供奉着八位达赖(五、七至十三世达赖)的法体。将脱水处理出的大师体液混合泥土制成的擦擦称为“布擦”。藏语“布”意为法体。据藏地传说,身带布擦,无论人处何方可医百病,可避邪恶,可得平安,甚至刀枪不入。因此藏人认为布擦最宜作护身符,挂在身上,可得佛法护佑,以避邪恶。东嘎·洛桑赤列大活佛还认为,正挂大师布擦于前胸,不离方寸,意与大师心心相印。
四、药擦。传世品中尚有数量极微的“药擦”。是以多种名贵藏药为原料,依藏医药工艺流程、宗教仪轨,精炼压制成型并可服用医病的擦擦,因其原料为藏药(或有藏药成份)而取名“药擦”。传世药擦制成的年代大多在明、清两代和民国时期。有经验的收藏家和做古玩生意的明眼人,即使不精于擦擦一道,仅凭不同于泥土的“手头”感觉和反映岁月年代的表层“包浆”,便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其极珍罕的文物、古董价值。
五、名擦。类似“名画”、“名作”,因出自名人、名家之手而得名,故将达赖、班禅大师等大活佛、知名人士亲手制作的擦擦分类作“名擦”。此种名擦背面几乎都工整钤盖有大师本人的印鉴痕蜕、指纹或标记。
擦擦分期
一期,公元七至九世纪为擦擦的发祥期,即藏族史上的吐蕃时期,亦即藏传佛教前弘期。终因朗达玛灭佛之“完全”、“彻底”,且泥质擦擦极歇损坏,难以传世,故一期擦擦少有遗存。
二期,十世纪后半期(依仲敦巴之说,后弘期当始于公元978年)至十三世纪,即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可视其为擦擦发展史中的过渡期,此期间的擦擦多以兼收并蓄外来佛造像风格为其特征。悉心观赏稀少的二期擦擦,从造型风格上均可品味到西北印度斯瓦特、东北印度帕拉、克什米尔、吉尔吉特当年风格的影子,有些擦擦不同程度地也受到尼泊尔和中原汉地艺术的深刻影响和作用。
三期,十四至十七世纪上叶,是擦擦的成熟期。由于长期对印度、尼泊尔等艺术风格的吸收,工艺技巧的提高,此阶段前期的擦擦已臻于成熟。成熟的藏地擦擦又向国内各地广为传播,并逐渐出现了川藏、青藏、甘藏、蒙、滇等略有差异、初步形成地域风格的擦擦。
四期,十七世纪中叶以后,即藏传佛教艺术发展的后期,又是擦擦艺术发展的一个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