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婚妻

作者:原著:(法)玛格丽特·奥杜 翻译:燕山老孟 发表:2010-02-18 05:53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按:笔者最近因撰写怀旧文章,查找以前的笔记、老照片之类的东西,意外在书箧中发现我1982年翻译的一法文短篇小说的草稿。原文写得朴实、生动、细腻,而又略带忧伤。投递国内某知名刊物,因责编与主编意见相左,稿件未被采用。这篇小说,国内鲜有译文;我所见到的译文,其采用的法文版本显然与我的不同——尤其是结尾部分,译法也与我有别。我又用英文本校对一遍,将译文稍加修改,网上发布,以飨读者。

几天假期过去了,我得返回巴黎。

当我赶到车站时,列车里已经挤满了人,许多车厢门口,都有个男人或女人站着,像是要把后到的旅客赶开似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踮起脚尖,朝每组座位看看,希望能找个座儿。呃,那儿有个,就离车门不远,可这个座被两只大篮子占了,一只篮子里还伸出了鸡鸭的脑袋。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上去坐。我很客气地请人把篮子拿开,这时,一位身穿布鲁兹(注)的男子对我说:

“等会儿,小姐,俺这就挪。”

我帮他提着他膝盖上的水果篮子,他则把家禽篮子塞到座位底下。

鸭子显然不高兴了,鸡也低下了头,露出一副受了委屈的样子;而那农夫的老伴则喊着名字来安慰它们。

我坐了下来,鸭子也不再闹了。这时,我对面的旅客问这农夫是否要把家禽拿到集市上卖。

“不,先生,”那人答道,“这是送给俺儿子的,他后天就结婚。”他满面春风地朝四圈看了看,仿佛要向大家显摆他的欢乐似的。

旅客们很用心地听着,都显得很高兴——只有一位深陷在三个枕头中的老妇人,占着两个人的位置,抱怨这些个乡巴佬总是把车厢挤得满满的;而与她相邻的年轻人,却被她挤得连放胳膊肘的地方都没有。

列车开始滑动了。刚才讲话的旅客正要看报,农夫又对他说:
“俺那小子在巴黎商店里做事,他眼看就要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干商店的。”

那旅客把报纸摊在膝盖上,往椅子这边凑了凑,问道:

未婚妻漂亮吗?”

“不知道,”他说,“俺们还没见过她呢。”

“当真?”旅客惊讶地说,“要是她长得很丑,不中你们的意呢?”

“这可保不准,”农夫答道,“不过,俺估摸着,她会叫俺满意的;俺那小子很孝顺,他不会娶一个丑八怪的。”

“再说,”那农妇补充道,“只要菲利浦喜欢她,俺也就喜欢她。”

她朝我看着,满眼都是笑意。她面目娇小、浑圆、充满生气——我简直不敢相信,她会是已到婚龄的小伙子的母亲。

她想知道我是不是也去巴黎,当我回答“是”时,那位旅客就开起玩笑来了。

“我敢打赌,”他说,“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接公婆的,可又故意不挑明。”

这时,大伙的眼睛都转而看着我,我立刻羞得面红耳赤。那对夫妻齐声说道:

“那好啊,要是真这么着,俺们可就太高兴了。”

我跟他们说,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可那旅客提醒他们,我在火车旁来回转了两趟,像是要认什么人似的;还有,我上来坐这个座位前,显得多么犹豫和迟疑。

大家都笑了,我感到很窘,我向他们解释,这是我能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这有什么,”那妇人说,“您真叫人喜欢。俺的儿媳要是像您,俺可就太称心了。”

“对,”农夫说,“她最好跟您长得差不离儿。”

那旅客对他的玩笑感到很得意,他一边用戏谑的神情瞧着我,一边对他们说:“当你们到了巴黎,儿子准会对你们说:‘瞧,这就是我的未婚妻!’”

一阵大笑后,他靠在长椅上开始专心看他的报纸了。

注释:布鲁兹,一种工作服。

过了一会儿,那妇人整个身子都转向我;她在篮子里摸索了好一阵儿,最后抽出一张烘饼要我吃,说这是她今儿早上亲手做的。

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绝她。我说,我得了重感冒(其实,我的感冒一点都不重。),还说,我正在发烧。烘饼又被放了回去。
接着,她又递给我一串葡萄,逼着我非得收下。

火车停站时,我好说歹说,才阻止那男子去给我找热饮。

看到这对纯朴的人儿一心只爱被他们儿子相中的姑娘,我很遗憾自己不是他们的儿媳。我感到他们的爱对我是那么的温暖和甜蜜。——我没有见过自己的父母,我一直在一些冷漠的人当中生活。

我每每抬起眼睛,总发现他们在盯着我,使得我心慌意乱。我知道,这是他们对我的爱抚。

车到巴黎时,我帮他们拿下篮子,领着他们走向出站口。

当看到来了个高大的小伙子时,我稍稍离他们远些。小伙子扑向他们,用胳膊把他们揽了起来。他一个个地拥抱他们,并不感到絮烦。他们微笑地接受他的亲吻。他们挡了行李车的道儿,还听不见车站工作人员的吆喊。匆匆而去的人们的胳膊肘碰着了他们,他们似乎也没感觉到。

他们离去时,我在后边跟着。儿子一只胳膊挎着鸡鸭篮子,另一只胳膊搂着妈妈的腰。他俯身向着她,不知她向他说了些什么,他笑了起来。

他像父亲一样,有一双笑眯眯的眼睛,笑得很爽朗。

外面天快黑了,我把大衣领子翻了起来。我一直跟着他们,离他们几步远。这时,儿子去找马车。

那农夫抚摸着一只色彩斑斓的、俊气的母鸡的脑袋,跟他老婆说:

“早知她不是咱的儿媳,咱本该把‘小花’送给她。”

妇人也摸着“小花”应道:

“是呀,要是知道……”

她指了指出站的长长人流,眼睛看着远方,说道:

“她和大家伙一块儿走了。”

儿子雇来了一辆马车。他尽量安排父母坐舒服,自己却靠着车夫斜坐着,这样为的是不档他们的视线。

他显得健壮而又温柔。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很幸福。

车子消失了。我在街上慢慢地走着,下不了决心孤单一人回到狭小的寓所。

我已经二十岁了,还没有任何人向我提到过“爱”……
 


附录

一、1982年,我的大学同学兼好友张忠其先生帮我查到的作者资料并翻译如下:

玛格丽特·奥杜(1863——1937),法国女作家,幼儿时受公共救济团体的收养,在一个庄园当过女佣,后在巴黎以裁缝为业。1910年奥克塔夫·米尔博(Octave Mirbeau,1848——1917)作序,推荐她的以自己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玛丽·克莱尔》。

张注:奥克塔夫· 米尔博,文学批评家。笔者按:张忠其,浙江大学教授;

二、我在首都图书馆查到民国22年(1933)王茗青女士《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奥杜(Marguerite Audoux),她译为“莪多”,有其生平介绍(略)作品有:

1、《玛丽克莱尔》(Marie-Clair);

2、《玛丽克莱尔的作坊》(L‵Atelier de Marie Clair);

3、《火焰的玩意》(Les Jeux de la Flamme);

4、《配偶是团结的试验》(Le couple, Essai d‵entente)。

三、根据朋友谢天奕先生帮我查到的作者资料可知:《未婚妻》这篇小说,收入1932年出版的小说集中,集子就以“未婚妻”命名;另,据我推断,她的这篇小说先在报刊发表过,后来又收入小说集中,故文字略有不同,包括英文译本。

向张忠其、谢天奕二位先生以及帮助查找英、法文本的女儿鸥鸥表示深切的谢意!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