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记者李芳帕拉阿图报导】美国斯坦福大学中美学生论坛2月8日下午,以“中国制药产业和生物科技面临的挑战”为题举办公众开放式讲座,邀请到旧金山Synergenics生物科技公司副总裁张志民博士主讲。
中国的制药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人们在过去的几年里,屡屡看到中国制药业监管失败的案件。2007年,因受贿批准假药,中国处决了其前粮药管理局局长。2009年6月,尼日利亚收到大批来自中国的抗疟疾假药,标签却错误标示产自印度。这样的事件不仅严重危及中国的国际声誉,也危及着世界各地的人们。
张志民博士通过自己在这一行业丰厚的知识和经验,以及他对中国医药和生命科学产业的深入了解,用自身的经历加上数据从制药业的监管、安全、知识产权等多方面,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制药业的发展机会和面临的切实问题。
发展趋势快 空间大 条件差
张志民介绍,由于中国拥有最大的人口,过去的统计数据显示,从1999-2004年,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增长复合年增长率在48%,但健康保险的覆盖率仅占大约10%的人口。而对于中国的农村人口来说,健康保险几乎是零。在中国,看病难,病人等待时间长,一直以来是难以解决的问题。
2005年,中国是世界第七大制药市场,目前已经成为第五大,预计2013年将成为世界第三大制药市场。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更大。另外,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疫苗生产国。然而,在市场上伪劣假药的不断出现,也暴露在中国药品质量监管的困难。
这些统计和现状,均显示中国制药业的运作和管理亟待与世界接轨。
有规章条例 缺乏实施和执行
中国的制药业在打入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实行改革。新的政策和法规不断完善。但目前所面对的问题是,有规章条例但难于实施和执行。
张志民博士举例说,在美国产业的规章是从下往上的实施。由厂商自动履行一系列的条例以确保产品对用户的安全和满意度,从而确保市场。而在中国,目前是由政府部门来规定条例,但很难监控厂商能够切实地执行,一方面也是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的压力。
据他介绍,目前在中国几家成功的制药和生物科技公司,大多是“海归”们筹办的,他们拥有美国或西方国家的学历和本行业的研究和工作经验,较为容易得到国际社会本行业的信任。
那么在这一领域,是否更多的人可以考虑到中国去发展。张志民博士的建议是,面对现实,要有自己的真才实学为基础,还要做深入的了解,并有切实可行的计划。他说,“海归”很多,但成功的比例其实很小。
图:张志民博士和部分与会学生交谈(摄影/李芳)
FACES—中美学生论坛校园活动主任,丹尼尔•布拉斯韦尔(Daniel Braswell)介绍说,这是FACES近期举办关于中国问题探讨的系列活动之一。FACES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于2001年创办的一个学生团体,由对中国问题有兴趣的学生共同分享,以促进美国和中国学生间的信任和相互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