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强势崛起,裴敏欣教授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人口、环境等不同层面,剖析中国强大变相背后的虚与实。认为,中美关系间力量对比的确发生一定变化,而随着中国对国际事务影响增强,中美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地多于以往。但是,大国并不都是超级大国。中国不仅经济和军事实力尚与拥有全方位干预能力的美国相距甚远,而且,更重要的是,超级大国需要有具有普世召唤力的思想与观点。
裴敏欣教授注意到中国领导人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出现调整。过去,中国领导人认为,中国对美国的需要多于美国对中国的需要,因此,处理中美关系时谨言慎行。如今,中国领导人仍然认为,中国对美国的需要多于美国对中国的需要,但是,他们也认为,中国对美国的需要越来越少。裴敏欣教授认为,这种转变预示中美关系可能会走向一种艰难的较量。
裴敏欣教授在演讲之余,就近期中国内外政策中的重要事件接受了本台的采访。
奥巴马政府近日流露批准新的对台军售计划的意愿。中国政府抗议之余,宣布成功试验导弹拦截技术。但是,裴敏欣教授认为,这些既不会对两岸关系产生很大影响,也不会对中美关系大局产生影响。因为,中国的反导弹试验已经开始多年,而美国对台军售也早在布什任期内就已经决定,有八、九年的历史。
那么,能否将围绕对台关系上的这些动作看作是双方在新的力量对比形势下的某种相互试探呢?裴敏欣教授不这样认为。他表示,从美国来讲,美国很希望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做一笔生意;从台湾来讲,虽然岛内民众看好两岸改善关系,但是,他们对中国大陆还不是很放心。如果马英九拒绝这笔军售的话,那么对他在岛内政治上很不利。
最近三十年,中国与西方的交往本着一个基本原则,那就是,西方希望借推动经贸往来,推动中国社会更加开放,更加民主;中国方面也在自由、民主等问题上对西方的要求有所让步。但最近几年,尤其是2009年,中国似乎已不再让步。
中国在展示其新的实力的同时,是否也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关上改革开放的大门?
裴敏欣教授表示:中国政府的政策最近的确跟以前有所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讲,中国社会是在进一步开放,但中国的政治体制并不在开放。这是西方与中国接触没能得到的结果。但这并不是说以后这种结果也不会出现。只要中国社会开放,一个封闭的政治体制和一个不断开放的社会是水火不相容的。最终要改变的并不是社会变得更封闭,而肯定是政治制度要变得更开放。
那么,这种改变是否会是一种平和的改变呢?
裴敏欣教授指出:这很难讲。一般来讲,如果当政者主动开放,那么,这种改变会比较平和。如果当政者一直是通过高压手段,来维持所谓表面的稳定,那最终的转变肯定是充满着危险。
但是,2009年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民间维权活动的打压,显然是选择了高压手段。
裴敏欣教授对此指出,这是因为政府的短期考虑。政府一直认为不能示弱。在政治问题上示弱的话,不仅社会会乱,而且政府内部会乱。因为,如果它在资产阶级自由化这个根本问题上示弱的话,那么,那些当官的自己的官位就保不住了。
裴敏欣被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列入2009全球思想者百人榜。另外三名被列入这个百人榜的华人分别是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北京维权律师许志永和原北京《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