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回家参加了祖母八十大寿,那可真是济济一堂:祖母的七个子女,孙子甥女,重孙重甥女,等等。这还没提祖母娘家人,否则那关系更复杂。于是满屋子净是伯叔姑婶,舅妗姨甥的乱叫。"这是你大妗子,这是你二妗子..."祖母喜滋滋地向着新来的表弟的未来媳妇介绍着。那场面似曾相识,可不是,林黛玉进贾府,异曲同工。
热闹的背后,我突然想到了自己:自己的八十大寿会是什么样子?还有幸领受这"伯叔姑婶舅妗姨甥"四世同堂,汇聚一屋的情景么?
比如笔者自己,今生怕再也没有做舅舅的机会了。母亲的头几胎,怀的都是我们几个光头和尚。于是很想再要个女娃,包括父亲。终于又有了一个,却刚好碰到计划生育在农村开始吃紧的年代。于是七个多月的时候,被拉去引产了。竟是个女娃,落地时还哇哇直哭,赶紧灌米汤;终于没有缓过来,说是已被注射过。于是我的唯一做舅子的希望也便绝了望。
问母亲何以那么希求一个女儿,母亲苦涩地笑了笑,"生育是人的本能。没做母亲,女人总不成全为女人,会落下终身的遗憾。你不是女人,自然理解不了。而生了男娃而没女娃,或者女娃而无男娃,总觉得不完满。某类亲情欠缺了总不好。比如年节,总见你们哥几个火急火急地往人家赶,从不见半个往咱家来呢?没有女儿嘛。这些个,等你做了父母自然会理解的。"母亲是道地的农村妇女,讲不来什么大道理,但这"本能说"还是清晰的。
而我们的八零后,或者再往后推演一代,九零后,以及他们的子孙辈,他们的八十大寿又会是什么样子?比如这次,为了帮祖母祝寿,包括孙子甥女辈,凡成家了的,都是倾巢出动。说是倾巢,其实不过标准的三口之家。学英文时,我们曾慨叹西方亲情的简单,比如一个uncle可以表示那么多东西:叔父,伯父,舅父,姑父,姨父等。Aunt也一样:姑妈,伯母,舅妈,阿姨等。可我们的未来,这些亲情却都将逐步被淘汰,找不见踪影。
不难想见,理想情况下,即排除夭亡情况,我们的九零后八十大寿的情景:两对耄耋老人,一对中年人,一个(或一对)青壮年(如属后者,则再加另一方的父母甚至祖父母),(一个小孩)。而他们终生经受的亲情很简单:(外)祖父母,(岳)父母,以及夫妻,子或女。至于兄弟姐妹,伯叔姑婶,舅妗姨表等等,除了某些偶尔在社交场合出现,如唤比自己大的人做大叔,大姐等,都将成为历史记忆。而那些相应的表达亲情的词汇,也终将进入博物馆,退出流通。
家,是我们民族的特色和核心概念之一。如此单纯的家庭关系下繁衍起来的人,还会不会健康?
但愿只是杞人忧天。
2009-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