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移民家庭,在美国新的教育环境下,面临很多挑战。一个家庭中,什么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安排,对很多家长来说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毫无疑问的是,华裔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注重,花很多心血、人力、物力在孩子身上。人们常常看到,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为让孩子能上好学校,想方设法搬到好学区,希望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教育,能拥有一个有保障的未来。
那么,是不是孩子上了好学校,一切就可以交给学校了呢?教育研究专家认为,“家长参与”对孩子教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哈佛教育学院的一个家庭研究项目关于家庭参与的研究报告揭示,华裔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家里表现积极,却很少会向学校老师或管理人员提出意见或建议。华裔家长常常利用家庭和社区资源,来弥补学校的不足。如上课余补习班、找家教辅导、读中文学校等等,这种参与被称为“幕后”或“间接”参与。
按照美国学校制度的规范,“家长参与”主要是指参加学校的活动,如做教学义工、举办学校开放日、参加返校夜等等,这样的参与称作“直接”参与。报告中还指出,对于孩子教育参与方式的不同是基于种族和文化的差异。那么,对这种差异的认知和了解,相信能够帮助家长更有效的帮到自己的孩子,使家庭成为有益于孩子成长的更好环境。
湾区费利蒙联合高中学区的华裔学区委员魏虹,通过她的亲身经历,和读者分享“家长参与”在孩子教育中的经验和所得。
美国学校制度的特点和不同
(一)老师和家长是平等的
“在我女儿上三年级时,有位亚裔学区委员打电话给家长,说你们要到学校来帮忙啊。” 魏虹所在的费利蒙联合高中学区是湾区拥有华裔子弟最集中的学区之一。魏虹和很多亚裔家长一样,以为把孩子送去学校,一切听老师的就行了。从那时起她了解到,美国学校的老师只是给学生上课,其它活动大都是由家长协助来办的,如果没有家长们的帮忙,学校的很多事就做不成了。
于是,魏虹便开始和一些华裔家长去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在帮忙的过程中,她发现美国的教育系统非常尊重家长,也非常希望和鼓励家长参与;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学校认为家长和老师是平等的。在美国的学校里,家长、老师、学生形成一个三角的关系,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长来承担。如孩子去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成立各类球队,都是由家长志愿者组织安排的;还有租场地、找裁判、做制服等等,也全都是家长在做。
(二)教室是属于老师的
美国的教育很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自立能力。美国的公立学校从初中开始,学生就可以选课。除了各年级有规定的核心课程外,剩下的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课,高中更是这样。
据魏虹的介绍,同一个年级每个孩子都修的不一样,几乎没有两个孩子学的课程是完全一样的。一天如果上六堂课,每堂课的同学也都不同。当然,选修的学分要够,而且课程不能全选一个学科的。用魏虹的话讲,在美国上课“教室是属于老师的”,学生跑来跑去。这不象是东方的学校,教室是属于学生的,每个班有固定的学生、固定的教室,由不同的老师来上课。
一般美国高中有七、八个系,英文、数学、科学、音乐、艺术、体育、社科系等等;科学系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在美国高中选课,选够了多少课、多少个学分就可以毕业,有点象大学那样。学校根据师资力量和经费情况,有的可以提供更特殊的课程安排,如双科学选修课。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某个学科上多下一番工夫。但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满足学生的这类要求。
管孩子要适时适度
华裔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要家里有条件,什么都不愿落下。今天,哪个同学去学弹钢琴了,就去找钢琴老师;哪个同学去学舞蹈了,也带孩子去上舞蹈班。课余补习更不在话下,尤其看到孩子哪一门功课不够好,更是急于补习。
(一)培养特长“哪个好补哪个”
魏虹认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德智体全面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说,孩子要样样都行。小的时候样样都学,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长大了,尤其到了高中,就要注意培养孩子学的精,而不是学的杂。高中的孩子课很多,六、七堂课下来,没有多少时间参加课余活动。比如要参加球队,教练要求下课就练,还要参加比赛等,一天要花三、四个小时在上面,还要作功课。所以,孩子的确没有时间学习很多的东西。
魏虹对家长们的建议是,对待孩子的学习,不妨试一试,不要哪个不好补哪个,而是“哪个好补哪个”。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兴趣,在那一方面孩子就会做得精,会带来更好的发展前途。其实,一般说来,孩子能在一两门学科表现出色就很好,其它学科平均发展,有主有次。
另外,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还能够增强孩子的自信心。魏虹举了自己的一个小例子:暑假给大儿子补课不是补功课,而是打篮球。因为大儿子喜欢打球。到开学时,儿子成了校队的主力,每场比赛教练都让他上场,这对孩子也是很好的鼓励。
(二)管孩子要提早管
美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在18岁以前,家长可以采取各种方式管教。但18岁以后,就要征得孩子的同意。按照华裔家庭的习惯,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往往花很多时间陪伴,甚至孩子的妈妈会为此辞去工作。一旦把孩子送进了学校,似乎就解脱了似的。
魏虹的经验告诉她,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可以去上班。等孩子上初中高中时,反倒应该多陪着。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学坏很容易。他交什么样的朋友,做什么样的事,家长都应该了解。千万不要觉得自己的家庭很好,孩子也不错,就不用担心他学坏。很多有毒品、酗酒、乱性等问题的孩子,并不是来自问题家庭,大多都是从很好的家庭出来的。即使功课好的孩子,也难免存在这些问题。
美国的高中生很容易就接触到毒品、烈酒之类的东西,他们知道到哪里去弄,而且价格便宜。孩子接触这些不好的东西有多种原因,出于好奇、隘于伙伴邀请,同侪压力等;有的孩子就是什么都想要试一试。那么,家长要适时的告诉孩子这些东西的危害。这不是控制了孩子的零花钱就能解决的。所以高中孩子的家长,尤其应该多费心、多花时间在孩子身上。以魏虹的经验来看,如果孩子在18岁前或是孩子上大学前出了事,反倒该庆幸。家长可以及时帮助他们想办法纠正或解决,伴随他们走过难关。
另外,华裔家长大都不大善于表达情感,但让孩子知道你总在关心着他们,这非常重要。
参与其中和孩子共同成长
中国古人有句话,叫做“齐家治国平天下”。魏虹在她参与孩子教育的过程中,对其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自己的诠释。家里好了就会想到帮助别人,有了余力就要想到为社区出力,而社会好了才是对社区和家庭最好。
(一)和孩子一起学习
从这些年走过来的经历,魏虹也是在一步步的学会,如何帮到自己的孩子。她的小儿子比较内向,有时很孤僻,曾有一度需要去看心理医生,可是难于和他沟通。魏虹对儿子提出的是这样的要求:“你看,我真的爱你,不想看着你陷在那里。可是我也不知道怎么样做这个妈妈,我需要你的帮助”。儿子欣然答应了她。
孩子的父亲向来很忙,起初不太参与管孩子们的事。魏虹的大儿子喜欢打篮球,有时会出去比赛。一次,球队的教练询问起孩子的父亲。那次开始,他便去参与送孩子们去参加比赛。没想到,孩子的父亲越参与越感兴趣,慢慢也乐在其中,还找到了未来的商业伙伴。而儿子的篮球队也成了他们家庭的支持团队。家庭的朋友多了起来,社交圈也扩大了许多。
魏虹家的小故事也告诉家长们,如果把这些活动当做家庭活动,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家长的一片天地
在美国,学生家长有比老师更多的权力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在对于丰富孩子们的课余活动、增加孩子们各方面的技能,以及发挥孩子们的特长等方面,家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体系中,就显得更加重要。
那么,怎么样参与呢?对于华裔家长来说,这似乎还不是一件很习惯的事。魏虹的建议是,就从参加PTA开始。这个“家长教师协会”差不多每月有一次会议,校长、副校长都会到场。会议的主要议题就是商讨学校的各项活动。比如,学校会请校外的人士来讲演,请人来教做月饼、煮汤圆,有时还要带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等,都是由老师计划家长帮忙来做的。这是最初级的参与。
从去年开始,费利蒙联合高中学区作出一项PTA计划,叫做“JOB SHADOW PROGRAM”,通过学校和当地的公司联络,安排每个公司每年一天,让有兴趣的学生到公司参观,了解在不同公司里怎么样做事。这个项目中有五十多家公司参与,象Cisco每年都有安排,还有当地的医院、报社的印刷厂等。学生可选择去不同的公司参观。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也可以了解到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兴趣。
每个家长都可以出谋献策,提供给PTA做项目计划。每个计划都须要提早安排,再召集家长着手去做起来。学校只是提供信息沟通渠道,其余皆由家长完成。如果没有家长参与,就无法使这些项目得以实现。
其实,美国的学校系统也为学生家长提供了一片天地,家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和创意,为孩子开拓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来源:看中国时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