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因在经济治理等方面研究获经济学奖的美国女教授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大源就称,"在我的预料之外,名字没有听说过。"此前,喜获文学奖的德国56岁女作家赫塔·穆勒,在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中国的知名度几乎为零。学者止庵称,和之前的诺奖得主凯尔泰斯、耶利内克一样,在得奖之前大家都不知道。以至于目前大陆地区尚未有其作品出版,颇让人惊诧莫名。(2009-10-13中国青年报新京报9日新京报)
此前,我在一篇文章中郑重写道,诺奖揭晓日中国亢奋时。"13亿人口的偌大中国,要不参与诺奖的狂欢也几乎不可能"。包括事前预测,事后反思,日常跟踪性研究,其关注度空前。对中国科研机制体制的反思汗充牛栋,把个诺奖"普及"的几乎家喻户晓。然今天却对得主们一无所知,以至于一旦名布天下颇感讶异。胡大源的同事姚洋教授就说:"会让很多经济学家不服气。"而胡、姚和那里的经济学家大多受过欧美教育,同国际上的经济学圈有密切联系,尚且如此,惶论其他。
不得不承认,诺奖评选有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和价值体系。"过于以欧洲为中心",连文学奖评审小组常任秘书恩德隆也不得不承认,评审小组成员绝大多数来自欧洲,"更容易认同欧洲和欧洲传统的文学作品。"(10-8中国新闻网)尽管如此,仍不庸置疑,诺奖依旧是学界、作家难以企及的高峰,梦寐以求的殊荣,中国人解不开的情结。套用一句流行的话,获得诺奖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作家,但也不会是不优秀的作家。获得经济学奖的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也不会是不优秀的经济学家。既如此,有必要分析,何以在中国寂寞莫名,鲜为所知。
是他们不够优秀吗?事实上早在1982年,赫塔·穆勒在罗马尼亚发表了第一部文学作品--名为《低地》(Niederungen)未删减版在德国得以发行并受到热捧。以至于在德文坛享有极高的声誉,作品获奖无数,《护照》、《绿梅树的土地》、《单腿旅行》在内的不少作品被翻译成了英语、法语以及西班牙语。威廉森被称为"交易成本理论之父",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的数位博士研究生称,其著作《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影响非常大,"他们早该获诺奖"。女士奥斯特罗姆教授其著名的公共政策著作《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亦颇为流行。其针对"公地悲剧"、"囚徒理论"和"集体行动逻辑"等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和探讨,为避免公共事务退化、保护公共事务、可持续利用公共事务从而增进人类的集体福利提供了自主治理的制度基础(10-13新京报)。
是其价值观和研究成果落时了吗?穆勒的新作《呼吸钟摆》深刻描述劳改营非人的生活,除充满了对政治暴力的憎恨,则是对牺牲者所能给予的最大同情,其悲悯情怀直抵文学的高贵。国内经济学家邹恒甫则认为,这次新制度经济学派获得诺贝尔的关注,表明全球金融危机的巨大影响,提示人们关注公司治理、金融制度改革。在他看来,从2002年至2009年,每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总有美国经济学家,"因为美国在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具有绝对的领先优势。"中国的经济学家,始终离此奖甚远。
也有人以为,国内译文界缺乏人才。据社科院外文所德语文学研究员张佩芬介绍,赫塔·穆勒的文字看似不难译,要想准确地传达她文字中的韵味,却是件非常难的事情,很能考验翻译的功力。(10-9文汇报上海)从中国译文界将蒋介石翻译成"常凯申"的糟糕状态看,直接影响到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但我认为,更多的则是胸襟和包容问题。凯尔泰斯、耶利内克、赫塔·穆勒作品在中国传播不彰,则说明相关研究专家视野还不开阔,中东欧地区的文学抑或成了文学研究的盲点。我们亦缺乏对世界经济前沿理论的研讨,或抱残守缺,自怨自艾,或干脆成了权力场的仆从。尚未能摆脱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的束缚,甚至还有前冷战意识遗存-比如赫塔·穆勒在罗马尼亚写作时,就是一个异己分子。或者在有选择的译介中遮蔽了很多真实有益的东西。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