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网络图片)
近来,中国总理温家宝看起来有些着急。作为中国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经济主管,他不断地到外省视察企业、市场,并通过这些机会就继续当前中国的扩张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发出呼吁。把他的观点集中起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中国经济虽然出现增长速度的回升,但是经济的增长势头并不稳定,而且经济发展的前途也并不明了,因此现有的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不能变。
显然,他讲话的重点是维持现有的扩张政策不变。既然如此,这些讲话就不是说给普通老百姓听的,而是说给那些有权利改变现有经济政策的中国的官员们听的。
如果仅仅只看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温家宝的忧虑似乎有点杞人忧天的味道。因为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达到了百分之七点八的增长速度。从官方发表的就业、工资增长、企业利润以及国家税收等的数据看,都出现了甚至在前些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都少有的势头。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仍然处在萧条的背景下,中国的确呈现出" 风景这边独好"的景象。
在看似大好的经济形势下,中国总理为什么仍然显示出如此焦急的心态呢?是因为中国人惯有的居安思危的哲学使然吗?似乎不尽然。曾记得,同样是这样一个中国总理,曾经不停地用"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来为中国民众打气。不仅如此,他甚至将今年年初的欧洲之行冠之为"信心之旅",不仅仅要向世界表示中国人战胜经济的信心,而且放言要给全世界带来信心。世界经济仍然在危机中挣扎,温家宝断然不会在此时用自己的焦虑来影响世人的信心的。
但是,在我看来,温家宝的焦急却实在是有些道理的。作为经济的最高主管,他是知道中国经济数据的"猫腻"的。官方的经济数据能够 "鼓舞人心",但是不一定能带来实惠。就中国官方最近公布的数据而言,起码有两组数据与老百姓的直接感受相差太远:一是就业数据;二是工资增长数据。
仅就就业而言,起码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数据就充满了水分。许多地方政府和大学为了完成上级交给的毕业生就业的指标,要求就业单位与毕业生签订不需要兑现的假录用合同。这在中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再说工资增长,在不少经济学家质疑今年上半年百分之十二点九的工资增长数据之后,中国统计局负责人也不得不表示"汗颜",承认工资增长统计数据的涵盖范围"可能太狭窄"了。
中国的经济增长实在是远远没有官方数据表现得那么好,这一点只要看一看那些不容易造假的数据就一目了然了。例如,中国的外贸数字不容易造假,这是因为中国的进出口数字都需要有贸易伙伴国的数据来印证。中国的外贸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降幅达百分二十三之高。外国在华投资也不太容易造假,而且外国直接投资是对中国经济信心的一个晴雨表。而今年上半年的外国直接投资则下降了百分之三十以上。
如果说,对外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都是与国际经济走向密切相关,那么就让我们看看中国的国内经济。中国私营企业无法从政府的刺激计划中得到好处,总体就业状况并未见好转。中国的私有银行在今年上半年也出现了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的局面,仅有一个民生银行除外。而民生银行的盈利并非来自于日常经营,而是来自于一次性的资产出售。甚至连国家控股的建行、中行等都出现了盈利下降。
如果说中国政府在投入了大量的财政刺激资金和利用国家控制的银行大幅度增加信贷之后,仍然无法取得帮助经济进入良性循环的目标。一旦国家的财力无法继续扩张的财政和信贷政策,其后果不堪设想。而中国的财政和信贷刺激则肯定是不可能持续的,这些刺激的相当部分,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的循环,而是变成冲击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力量。包括中央银行主要负责人在内的不少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最近都已经对继续实行扩张计划对经济的威胁表示了担忧。
正因为如此,温家宝才不得不在大众面前表现出自己的焦急。他的焦急,一是担忧经济刺激计划的效果并不像想像的那么好,而且其负面影响已经开始显现;二是刺激计划已经遭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如何统一政策制定者们的看法实在是一个难题;三是如果继续实行刺激计划的政策得不到认同,或者虽然能够强行推行,但仍然会由于各种财政货币因素的制约而难以为继,中国经济的迅速下滑便不可避免,这样一来,经济景气的泡沫便无法维持到这届政府的终结。这些都是温家宝所不愿意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