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政府正在加大年轻干部的提拔和使用力度,但专家指出,干部年轻化不能一刀切。
香港《文汇报》日前在"要闻"栏目刊发报道称,近期,内地一些地方和部门加大了年轻干部的提拔和使用力度,相继出现了"24岁副处"、"29岁市长"、"80后副厅"等年轻干部,引起社会热议。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内地在干部任用中出现一种值得留意的片面现象,一些地方在领导班子配备中搞任职年龄"层层递减",例如有地方规定,党政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市级不超过45岁,县级不超过40岁,乡镇不超过35岁。 杭州的自由撰稿人昝爱宗说,干部年轻化造成了一些干部在年龄上造假,
"买官卖官都是靠关系,不一定靠年龄。那年龄还可以改呀,你看现在高考不是民族都可以变更作假,当官的年龄也可以作假。反正是只要有关系才能当官,而不在年龄。"
《文汇报》报道说,著名党务专家谢春涛表示,如果简单地、机械地理解这一要求,把年龄绝对化,唯年轻是用,势必出现"降格以求"的现象,也会在干部队伍中产生"年龄歧视"等不公平问题,影响和挫伤其它年龄段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消极后果不可低估。但贵阳的时事分析人士曾宁说,干部年轻化确实有必要,
"年轻人的话呢,总的来说,他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可能都会比老的一代人的呢可能更进步一些。那么问题在于就是如果在中国目前现行的这种体制下面,你不实行这种一刀切的这种干部的年轻化,那么就很难做到干部到了一定年龄以后就不得不退下去,使得更年轻的干部才有机会脱颖而出,才有机会走上领导岗位。"
昝爱宗说,一些地方存在的倾向就是把"年轻化"简单理解为"低龄化",按照年龄定职位。如科级干部必须在40岁以下,处级干部必须在50岁以下,到乡镇一级任职超过35岁免谈,这就在基层干部中形成了"三十当官,四十靠边,五十赋闲"的现状,
"只要上级领导看重你了,就可以任命你当那个官员,而不需要你负什么责任,你混个三年,到期了你再提拔,不在于你有什么才能的。所以,他们也能干不能干无所谓,只要不出事儿就行。因为他们的考核机制不在于老百姓,而在于上级。所以这个官员他权力非常大,他也很容易腐败。你监督,你因为他不是选票上来的嘛,你没法监督,没法监督就只能是他出事儿了才知道,噢,原来是个腐败分子,如果没出事儿,他可能还是一个好官。都是表面现象。"
贵阳的曾宁说,有些地方将年轻化问题简单化,造成一些年轻干部为了尽早提升,大搞政绩工程、甚至产生 "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念头,
"掌握了这个公、权、力的这些领导干部,他一方面的话呢,他并不对民众负责,并不对选民负责,因为实际上他们也没有经过选民的授予,没有经过选民的同意。另一方面,他们又只对他们的领导负责,只对他们的上级负责。这样一来的话,就使得中国社会出现的很多目前存在的这方面或者那方面种种的问题,在相当的程度上都可以归结为现在的这样一种领导干部的任用制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