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澎湖的离岛演讲,发现学校并没有宽频,很是惊讶,缩短城乡差距最好的方式不就是图书与网路吗?在回来的飞机上,看到教育部花八十万元请公关公司办活动来宣扬「品德、品质、品味」政策觉得很难过,这八十万元可以给十个离岛学校立即充实他们的图书设备或让他们的电脑升级、淘汰CRT,为什么要请大专女生穿短裙、高筒长靴来跳热舞呢?热舞跟推动品德有什么关系?
不知从何时起,穿着清凉大胆、扭腰摆臀变成社会的时尚;三字经变成问候语;声音大变成有理;动手打人、骂粗话变成草根性、男子汉。当骂在外交场合替弱势孩童义演的元首夫人「耍猴戏」而仍能在大学中为人师表时,请问这品德教育要怎么教?
大人怎么表现 孩子就怎么学
模仿是最原始的学习,人一生下来大脑中就有镜像神经元,才落地的婴儿就会模仿实验者的表情,有样学样。我们处处给孩子不好的榜样,却要求孩子要有品德、品味,岂不是缘木求鱼?
重视品德是对的,因为它是做人的根本。目前社会已经向下沉沦到是非不分,可以说到危急存亡之秋了。但是在推动上,不应把民脂民膏拿来这样花。不知有多少偏乡学校图书馆数年不曾添过一本新书,电脑不曾升级过。品德教育来自大人身教与言教的潜移默化,尤其当孩子会认字后,许多做人的道理更是透过经典小说中的典范,如《中国历史故事》、《搜孤救孤》、《三国演义》、俄国的《罪与罚》、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记》等,内化成自己的价值观,「读圣贤书所为何事」,就是这个道理。
品德、品质、品味要从生活中去体验,进而内化成行为的准则,不是教条宣传可以得到的。我们要先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成长环境,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不管多狂妄的人走进教堂或参加葬礼都会自然噤声,因为气氛庄严肃穆。教育不能跟生活脱节,尤其品德教育更要从生活实做中去落实。
只看标准答案 扼杀了创造力
现在我们社会科的教法仍是死背课本,考学生东港的三宝为何、马太鞍最着名的是什么、村里办公室的九大工作项目为何、导护商店由哪个单位授证等,背这些对孩子品德有帮助吗?尤其到现在仍在要求标准答案,更是匪夷所思,有个小学一年级的段考题目为「下列哪种会生长?1桃树、2小草、3种子」,标准答案为2,因为课本说「桃树开花、小草生长,种子发芽」。
孩子是聪明的,两次以后,他就知道自己怎么想不重要,老师怎么说、课本怎么讲才重要。标准答案不但扼杀了创造力,也让他学会不必思考。不思考,没有自己的个性,哪有品味出来?
当教育和生活脱节时,花再多钱宣导都是徒劳无功。品德教育从生活做起,没有别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