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口业下滑的情况下,中国国内消费对经济复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然而,若要通过这一措施来推动消费,并为习惯现金购物的中国树立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恐怕希望不大。
此次颁布的管理办法草案还限制了贷款应用范围,这可能会使贷款商更加不愿涉足。任何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所设立的消费金融公司都不得涉足汽车及房地产类贷款业务,并可能面临高昂的成本,从而制约其赢利能力。
一位消费者本月在上海某市场查看摩托车。
尽管中国的抵押贷款近来有所增加,但借钱购物或旅游历来不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且这种状况不太可能迅速改变。分析人士指出,对于一个居民储蓄率约为50% 的国家而言,要使人们改变根深蒂固的储蓄习惯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看到西方国家出现的抵押贷款问题后,中国人对举债的态度变得更加谨慎。
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China Banking Regulatory Commission, 简称:银监会)于上周颁布上述管理办法草案以来,接受道琼斯(Dow Jones Newswires)采访的人士都对这份草案热情不高。
北京某大型国有银行一位不愿具名的管理人士称,这只是政府传递出来的希望推动国内消费的信息,但究竟有谁会仅为买个电视机而借债呢?
其他业内人士也表示,此举不太可能极大地拉动内需,特别是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重点都是那些会迅速贬值的商品。他们还指出,中国缺乏完善的信用数据库,这使得信贷审查过程复杂且成本高昂。
穆迪亚太有限公司(Moody's Asia Pacific Ltd.)的副总裁兼高级分析师锺汶权(Ivan Chung)认为,只有当中国尚不成熟的社会福利体系得到改善后,国内消费才能得到切实的推动。由于担心养老和重大疾病将导致家庭陷入经济困难,许多中国人更愿意坚持储蓄。
钟汶权称,中国的消费者并不缺钱,但缺乏信心。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China Galaxy Securities Co.)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要推动消费增长,政府还必须确保就业稳定,并使人们建立对收入增长的持续预期。
上海银行(Bank of Shanghai)和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 Ltd.)上海分行称,其分别与上海的浦东和黄埔区政府签署了备忘录,将在上海推出此类服务。两家银行的媒体关系部门人士均拒绝发表评论,称他们不知晓细节,计划也尚未获得监管部门批准。
总部在上海的另外一家银行的管理人士称,她的银行拥有自己的信用卡业务,不会设立一个消费金融部门。部分原因在于关于消费金融公司将如何产生利润和吸引客户的问题,仍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目前有一些汽车融资公司在中国运营,但此类贷款增长速度比按揭贷款增长速度要低得多。这再度表明人们不愿意借款去买进任何可能会很快贬值的东西。
上海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GMAC-SAIC Automotive Finance Co.)副总经理张晓俊(音)表示,将继续把业务重点放在汽车融资市场,表明该公司不准备向诸如消费融资等新领域扩展。该公司是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 Corp.)在中国的汽车融资合资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可能面临多种限制。根据管理办法草案,此类公司不能吸收存款。为筹集资金,它们可以从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但这意味着它们无法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贷款利率。
根据管理办法,此类公司必须至少拥有5年的消费融资专业经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
而且,分析师表示,此类公司的违约风险可能较高,因贷款是发放给无力储蓄资金用于大额支出的低端贷款人。而且用于吸引客户、评估风险、对无担保债务的追偿等方面的管理成本也将高于普通银行。
消费金融贷款在那些被视为是对下一代进行投资的领域可能会获得认同。
钟汶权称,教育可能是受益的唯一领域。他表示,作为一种将带来回报的投资,教育贷款可能会对部分低收入者产生吸引力。
然而,一位学生对他和他的同学是否会利用这类贷款表示怀疑。
这位拒绝透露姓名的学生称,他计划在北京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毕业后到旧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攻读硕士学位,学费将依靠他的父母。和他同班准备出国留学的同学也大都如此。
他表示,很难想像从银行每年贷款15,000-20,000美元支付学费,别忘了,那可不是人民币。但留学生至少要到第二学期才能出去打工赚取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