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雄豪赋赤壁(图)

作者:钱念孙 发表:2009-03-10 20:32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人间世事,往往会出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一○五七年),也就是"二宋"兄弟同时考中进士之后第三十四个年头,又有一对兄弟携手进京赶考,同榜共举进士。他俩就是后来名震宋代文坛的大文学家苏轼和苏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宋仁宗景佑四年(公元一○三七年)。苏辙,字子由,比哥哥苏轼小两岁。他们是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出身于书香世家。父 亲苏洵,是当地一位有名的书生;母亲程氏,是大理寺丞程文应的女儿,很有文化教养。兄弟俩小时候,受到父母极好的教育,十四、五岁时,已博通经史诸书,能 够写出很像样的诗文了。当时苏轼还把几十万字的《汉书》,一字不漏地抄了下来,背得滚瓜烂熟。

苏轼本来喜欢贾谊论说精辟,结构谨严的议论 文,后来读到《庄子》,觉得它文笔放逸自由,情思飘渺深远,爱不释手,百读不厌。他以后作的诗词文赋,都颇有《庄子》的神韵。苏轼和苏辙考进士这年,是作 一篇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主考官由欧阳修担任, 梅尧臣等任评判官。梅尧臣阅卷时,发现一份试卷写得出类拔萃,立即推荐给主考官,欧阳修看后也赞不绝口,便商量把这份考卷取为第一名。欧阳修再次细读这份 卷子,觉得从文风看,很像出自自己学生曾巩的手笔,为免别人议论,遂判为第二。谁知后来将遮住的姓名拆封后,才知是苏轼的考卷,但已无法再将他改为第一 了。

那时,凡是经主考官通过的进士,都尊主考官为恩师。苏洵带着两个儿子去拜见恩师欧阳修,也带上了自己的二十多篇文章,请欧阳修指教。欧 阳修看了苏洵的文章,觉得立论高拔,说理透辟,文笔老道,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便立即上报朝廷。仁宗亲自阅览后,对苏洵的文章也大加赞赏。

从此,苏家父子三人,被人们合称为"三苏",当时即有"苏氏文章擅天下"的美誉。后人推举唐宋两代八位散文大家,苏洵、苏轼、苏辙全都名列其中。雄视百代的"唐宋八大家",苏氏一门竟占三个席位,实在令人惊叹。

"三苏"之中,苏轼名气最大。他不仅是宋代文学史上耀眼夺目的明星,而且在中国历代文人中也是个旷世奇才。无论作诗、填词、写散文,还是书法、绘画、做学问,他样样精通,并都有极高造诣。在中国历史上,像他这样涉猎如此广泛,并在各方面都取得杰出成就者,实难找出第二人。

他的诗气象宏阔,意趣高妙,深得前人各家所长,又不受任何一家所羁缚,为宋诗开辟了新意境。他的词,豪放高旷,情浓意远,雄浑清丽兼而有之,可谓中国文学史 上最著名的大词人之一。他的散文,情理交融,汪洋恣肆,文意翻澜,发人深思,其名篇〈石钟山记〉,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他的书法,长于行书和楷书,笔法 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独成一家。中国古代楷书有"颜、柳、欧、苏"四大流派,宋代书法有"苏、黄、米、蔡"四大家,这里说的"苏",指的都是苏轼,可见他 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之高。他的画,笔酣墨饱,生趣盎然,所画枯木竹石,苍劲雄放,风流一时,对中国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学术著作主要有 《易传》、《书法》等,文辞博辩,析理透辟,连一代大理学家朱熹都深为赞赏。王安石晚年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曾遇到苏东坡,两人畅谈几日后,王安石感 叹地说:像这样才华卓绝的人,真是千载难遇啊!

苏轼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宋神宗熙宁初年,辽国来了一位使臣,自称是个诗人,狂妄得不得了。神 宗赵顼想到苏轼才华盖世,便命他来接待客人。这位使臣不知深浅,一见苏轼面,寒暄几句后,便傲慢地问:"你会赋诗吗?"苏轼见他这样目中无人,心想如不杀 杀他的威风,他还小视大宋无人呢?眼珠一转,计上心来,苏轼便故意轻蔑地说:"赋诗,这还不容易!不过,观诗倒是件难事!"辽国使者一听,哈哈大笑:"天 下哪有这等怪事,观诗竟比赋诗还难?"苏轼见他这样,也不多说,提笔写了一首名为〈晚眺〉的诗,让他观解:
亭景画老拖笻,首云暮江蘸峰

这十二个字,写得有长有短,有横有斜,有轻有重,有正有反,不同的写法都有巧妙的涵义。如前三个字,"亭"写得特别长,"景"写得特别短,"画"的笔画写得 特别轻细,便成了"长亭短景无人画"这句诗。所以表面看来,上面十二个字虽然互不连贯,实际上却是一首意蕴完整的七言绝句,合起来有二十八个字: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笻。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那位不知天高地厚的辽国使者,左看右看,琢磨半天,也莫名其妙,最后只好请苏轼"赐教"。待苏轼一字一句地解释完了,他先是目瞪口呆,然后才茅塞顿开,对苏轼佩服得五体投地。

苏轼不仅聪明绝顶,多才多艺,而且品行善良,人格高尚。他有儒家的严谨却无其拘束,有道家的旷达却无其消极;他挚爱父母妻子,诚待师长朋友,为人洒脱宽厚, 极富责任心和人情味。他二十一岁考取进士后,曾在杭州(今浙江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常州(今江苏常州)、徐州(今江苏徐州)、湖州(今浙江吴兴) 等地做官,每到一地,都尽力为民众做好事, 以致每次调离的时候,当地老百姓都依依不舍,有的跪在路旁哭,有的一送就是几十里。

今天的杭州西湖,优美异常,像嵌在中国大地上的一颗明珠。但在宋朝的时候,湖水很浅, 杂草丛生,既脏乱,也无法行船。苏轼到杭州任通判后,带领老百姓挖出湖草淤泥,从南至北筑了一条长堤,种上芙蓉杨柳,使西湖变成著名的风景胜地。他在杭州 两年,政绩突出,老百姓有口皆碑,不少人家把他的画像供在前堂,每日为其行礼祝福。为了纪念他,杭州人还把他在西湖上修的长堤,叫作"苏堤"。

苏轼在杭州任职时,还写过一组很著名的吟咏西湖的诗歌,请看其中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里第一句写晴天时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碧波荡漾;第二句写雨天里的山,在雨幕笼罩下迷茫缥缈。这两句一水一山,一晴一雨的描写,使人感到西湖景色既淡雅优 美,又变幻多姿,为下两句的比喻作了充分铺垫。三、四两句用古越国(今浙江一带)的绝代美女西施,来比喻西湖,说不管她怎样打扮,浓妆也好,淡抹也好,即 晴天也好,雨天也好,总是那么美丽动人。

诗篇先从正面勾勒西湖的山光水色,然后再从侧面以空灵而又贴切的妙喻,来写西湖美的神韵,短小精练,意趣悠长,历来被认为是歌咏西湖最出色的诗篇之一。西湖之所以又有"西子湖"的别称,即来源于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苏轼德才兼备,但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七九年),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或因和苏轼有私仇,或因忌其才高,把他平日写的诗斩头去尾地 摘抄下来,说他反对朝廷,使他锒铛入狱。这便是宋代历史上的重大冤案-乌台诗案。(注1)后经多人营救,宋神宗亲自过问,苏轼才得以出狱,但被贬到黄州 (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

苏轼是元丰三年二月到达黄州的,五月,弟弟苏辙便将他的家属也送来了,一家人生活很艰难。他的好友马正卿见朋友 有难,便多方活动,于第二年请准郡府,把过去驻兵的几十亩营地拨给苏轼。一家老小从此像农民一样,每日起早摸黑,在这里锄草开荒,掘井筑室,躬耕其中。苏 轼把自己和家人开辟出来的这块地叫"东坡",自称为"东坡居士",苏东坡这个名字就是从这时叫起的。

"团练副使"是个闲职,是在定员官吏之外设置的闲官。苏东坡被贬黄州,虽然挂着"团练副使"的头衔,但诏令上明文规定他"不得签书公事"。乌台诗案对他已是一次沉重打击,如今又让他这个有抱负、有才能的人,干这种无所事事的闲官,他除了开荒种地以外,又如何度日呢?

黄州是个风景胜地,依山傍水,险峻壮伟,到处都有令人陶醉的风光。它的西北山麓,横插江中,峭壁直立,山石赤红。人们传说,这就是当年"火烧赤壁"的古战 场。苏东坡为解除心中郁闷,曾数次在赤壁山下泛舟。而每次游赤壁,他都不免触景生情,发出惊世浩叹。由此,中国文学史上不仅增添了〈前赤壁赋〉、〈后赤壁 赋〉两篇精妙绝伦的散文, 更有幸得到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气势磅礴的千古佳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注2)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站在俯瞰历史的高度,以纵论古今豪杰的气魄,描绘了三国时期刘备和孙权联军,大破曹操百万之众,火烧赤壁的战斗场景。词中年轻、英俊、潇洒的周公瑾 形象,意气风发,栩栩如生,在壮丽江山和炽烈战火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光彩照人。然而,在江山如画的祖国山河上,多少曾经称雄一世的著名豪杰,不都被历史的 滚滚浪潮所淹没了吗?在这里,苏东坡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感慨,又何尝不饱含对他自己被贬乡野,报国无门的悲叹呢!

值得 一提的是,苏东坡虽然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在这首词所吟咏的地理位置上,他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因为黄州赤壁并不是周瑜当年火烧曹操百万大军的地方。三 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发生在现在的武汉上游,而黄州却在武汉下游。不过,苏东坡的这一差错,却使黄州赤壁闻名遐迩。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以及他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不朽词篇,就将黄州赤壁又称为"东坡赤壁"。

苏东坡还有一首词〈水调歌头〉,也很有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一首咏月词,写作者在中秋之夜,对酒赏月时的情景和感想。词的上半片渲染月宫中的寒冷和寂寞,并强调这种寒冷和寂寞"何似在人间",曲折地表现了世道艰 辛的酸楚和自己洁身清高的人格。下半片写清澈明净的月光,照着人无法入睡,让人感叹"月圆人不圆",所以作者最后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冀 愿。这两句词,原是苏轼怀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苏辙的,大意是说:但愿我们都能保重身体,即使不能在一起欢聚,也可以在异地他乡共同赏月。

由此可见,苏东坡即使在写缠绵悱恻的离愁别恨时,仍然具有自己旷达豪放的格调和积极向上的情怀。
这 首〈水调歌头〉中秋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历代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它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清高,下片用圆月反衬离别,写得 错综回环,波澜起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是描写北宋末年社会生活的,其中就写到一个官府里的歌女,在中秋节唱起苏东坡的这首 〈水调歌头〉,唱得连铁汉子武松,都感动得流泪了。

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苏东坡一次在翰林院里与人谈起柳永词。他的一位通晓 音律的幕僚说:"柳郎的词,只合十八岁妙龄女郎,手拿精巧的红牙响板,轻敲慢打,柔声细语,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学士你的词,就必得关西大汉,执铜 琵琶,击铁绰板,放声高唱‘大江东去'。"苏东坡听罢,连连点头,拍手叫好。

原来,这简短的几句话,正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柳永词和苏轼词艺术 风格的基本差异。其中提到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充分体现了柳词纤巧细密,柔媚清奇,音律婉约的艺术特色。而 苏轼词"大江东去",则大气磅礴,豪放刚劲,令人惊心动魄。后人将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把苏轼推为"豪放派"的代表,是很有道理的。

苏轼虽然在文学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在政治道路上却历尽坎坷,受尽磨难。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朝廷里变法和反变法两派势力,斗争非常激烈,彼此都将对方 视为仇敌。苏轼的政治态度很复杂,他主张温和式地改革,不赞成王安石激烈地变法,这就决定了他在王安石"熙宁变法"期间,不可能受到重用。但他也反对墨守 成规,与旧党的思想也多有抵牾,这又决定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上台后,对他照样十分提防。苏轼就是这样受到两面的排斥,所以一生仕途曲折,困于州县。

好在他胸怀宽广,生性达观,能自拔于现实悲苦之中而不减其生活乐趣,处于逆境之时仍持有乐观精神,因而在人生这部大书上,他为自己所塑造的形象,仍是潇洒飘逸,光彩照人的。苏 轼的晚年生活很悲惨。绍圣四年(公元一○九七年),他因秉忠直言,被贬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那时,海南岛尚属未开化地区,在那里生活,"饮食不具, 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但他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与儋州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至元符三年(公元一一○○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到大 赦,得以北归。但这时他已老了,第二年(建中靖国元年,公元一一○一年)便在常州离开了人世,时年六十六岁。(注3) 

注1"乌台",即御史台。据《汉书.朱博传》说:御史台官舍里的大柏树上,常有数千只乌鸦飞来栖息,它 们晨去暮来,人称"朝夕鸟"。自汉代以来,御史台即别称"乌台"。 

注2"樯橹",指曹操军队的军船;又作"强虏",指曹操和他的军队。 

注3主要参考资料:《宋史.苏轼传》、《诗林广记》后集卷四、《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经进东 坡文集事略》、陈迩冬《苏轼诗选》、林语堂《苏东坡传》。 

转载自 正中书局《中国文学史演义》 钱念孙 着

贰.唐宋篇【第24 回】苏东坡雄豪赋赤壁 李清照哀婉叹黄花



来源:新三才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