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 中国电子行业工人的艰辛

发表:2009-01-03 19: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大量的平面电视机来自中国工厂

欧洲北美销售的电子产品大多在美国设计、在中国制造。这些产品的价格不断下跌,要不了多久,消费者就会发现,刚买的手机或电脑等产品又买贵了。但欧美消费者很少知道制造这些产品的中国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圣诞节前,香港的一个非政府组织来到德国,向德国媒体介绍了中国广东电子工厂工人的艰辛。焦点周刊做了如下报道:

"香港这个组织走访了两个企业,那里分别有七千和四千人工作,他们为戴尔、联想和富士等厂家生产部件。中国现行劳动法规定每周工作四十小时,但这一规定往往只是停留在纸面上。在对电子产品需求特别大的高峰时期,流水线旁工人的工作时间有时会增加一倍,达到每月370小时,而劳动法规定,每月的加班时间总数不得超过36小时。

十分之九的工人是女工,他们蜗居在位于厂房之间的宿舍,往往十几人同住一个房间,房间里塞满了双层床。一名19岁的姑娘说:'我象一台机器在工作,头脑已经生锈。'付出这样艰辛得到的报酬却往往低于法定最低工资标准,加班费也低于规定的水平。工人每周工作四十小时的月工资在这家工厂是78欧元,另一家是59欧元。工人几乎没有可能提出工资要求,当地没有独立工会,工人通常得不到劳动合同,也没有医疗保险。

德国巴伐利亚州金属工业工会的米勒说,中国的工人阶级分成了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民工不得不忍受这样的条件,他们无法与西方合资大企业中受过良好培训的工人相比。西门子、奥迪和大众在中国的企业中,职工的待遇在每个方面都明显好得多。"

南德意志报也报道了中国电子产业工人恶劣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该报特别提到,西方一些名牌厂家对中国的供货工厂提出了电子工业行为准则,并进行抽查:

"香港的非政府组织怀疑名牌企业的这一做法能否有效地消除中国工厂的弊端。他们了解到,厂主伪造工资单,还事先要求职工在公开场合编造假话对付检查人员。

购买电子产品的消费者可以根据厂家标明的能源消耗量安慰自己保护生态的良知,但要想以伦理规范作为购物时的选择依据,目前还不可能。这是因为现在手机和信息技术工业的供货链分工很细,消费者只能看到品牌,而无法通过选择性的购买行为来推动公平贸易。而有的工业领域已经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纺织业或咖啡制造业就走在了电脑行业的前面。

金融危机可能使民工的状况更为恶化。过去几个月,广东已有数万家工厂关闭,这往往发生在夜间,不通知职工。法律规定,被解雇的职工,一年厂龄可领到一个月工资,但他们不得不离开工厂时,却往往得不到这笔钱。"

来源:德国之声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