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德舞-美拨乱,陈王业也》就记述了该乐舞的由来。诗歌写道:
七德舞,七德歌,
传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
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
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剪须烧药赐功臣,李勣呜咽思杀身。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
圣人有作垂无极。岂徒耀神武,
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
王业艰难示子孙。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陈述唐太宗创制《七德舞》之事。公元620年(武德三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刚建立的唐政权。其将士赞颂秦王的功绩,为旧曲《破阵乐》填入新词:"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着,今日告功成。" "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李世民即帝位后,于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宴赐群臣。宴会期间,李世民命乐工共奏气壮山河的《秦王破阵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由当时精通音乐的大臣起居郎吕才协音律,魏征、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一些文官作歌辞,李世民自己根据多年戎马生涯的经验,亲制《破阵乐舞图》,并命吕才依图教乐工120人披甲执戟而舞。乐队的布局据图可知:舞队的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作成打仗的态势。舞者身披银甲,手中持戟,全舞共分三折,每折为四阵,以往来击刺动作为主,歌者相和。《秦王破阵乐》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
第二部分记述唐太宗的种种德政,以说明创制《七德舞》的依据和基础,为全诗的重点。太宗十八岁时举义兵,平定了两京,后屡立战功,平定四海。二十四时成就唐朝基业,二十九岁即帝位,三十五岁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其德业建立如此迅速,主要在于太宗善于用人,善于纳谏。
第三部分表明唐太宗创制此舞的用意,即将创立基业的艰难让子孙铭记。诗歌亦暗含着诗人希望当政的唐宪宗要向唐太宗学习,励精图治,继承德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