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8-09-27 16:25:22作者:
僳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山区,多居于半山以上。以狩猎和采集为生计,用山中的棕榈、火麻等原料制衣。到了清代,他们除了采集野麻也能种植家麻。 僳族姑娘从七、八岁起就开始学习续麻,无论全家围坐烤火、劳动休息或背着筐子走路,她们总是随身携带麻皮,双手不停地续麻。
"俄勒"为定情信物
僳族男女着长衫,女子头戴"俄勒"、身穿的百布衣均有过十分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久远的年代,一对青年男女十分相爱,小伙子整日在深山野林里打猎,除了用一块兽皮遮羞外,全身袒露。姑娘看到小伙子身上被荆棘刺得遍体伤痕,十分难过,便翻山越岭找野麻,剥下麻皮,捻成线,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终于织出麻布,缝成衣衫,送给小伙子。小伙子为了使姑娘打扮得更美丽,编制了"俄勒"(头饰),送给姑娘,从此, 僳族小伙子就以"俄勒"为定情物送给自己最心爱的姑娘。
"百布衣"渗透着鲜血和情意
《百布衣》的故事渗透着僳族人的鲜血和情意。传说,古时在抵御外敌的战争中,首领们往往用彩布包着奖品,奖励那些在战争中最勇敢的战士,获奖的次数越多,得到的彩布也就越多。妇女们为了表达对远方战士的思念,炫耀亲人的功绩,就在包头和衣服上尽量配上多种彩布,最终形成了僳族特有的百布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