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16日,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颁布了汉语新词171条,这些新词语几乎都是网络流行语,除了网虫谁也看不懂。据说这一百多条网络新词很有可能与三千汉语常用词同步用在教课书上,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忧虑。
三千汉语常用词大多属于基本词,基本词具有很强的稳固性,从甲骨文至今,它标志的事物和概念都极稳固,无丝毫变化,具有全民常用性。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它体现了时代特色。"文革"时期,最能代表"文革"时代特色和本质的流行语就是"阶级斗争"、"政治挂帅"、"文攻武卫"、"造反有理"等,这些流行语在当时无论是写是说用的频率最高,遍及全民。改革开放后,这些流行语自行销声匿迹,连词典也把这些词条摈弃。这些"文革"词语只风行了10年就寿终正寝了。它之所以短命,是它所标志的事物和概念不具备全民常用性,因而就不具备稳固性。
改革开放初期,"万元户"是流行语,它流行不到10年,就被亿万元户所取代,现在还有谁希罕万元户,所以也就被冷落了。
网络语言代表了网络时代特色,它只在网络世界流行,不具备全民常用性。网络语言是根据社会的动态而出现,也随之社会的变迁而变化,不具备稳定性。
如公布的汉语171条新词中的"白奴",该词是白领"奴隶"的简称。"奴隶主"泛指房子、汽车等高档产品。房子、汽车在现阶段无能力购买,需贷款才能拥有,每月为其付出一半工资的利息,故讽之为房子、汽车的"奴隶"。焉知10年后人均GDP增长,一个月的收入就可以买一辆汽车,成了汽车真正的主人,"白奴"这个词还有其存在的价值吗?
如"灰色技能",指某些企业要求应聘者具备喝酒、唱歌、搓麻、打牌等应酬特殊技能。这是现阶段市场不规范导致的不良竞争手段。焉知10年后市场走上正规,遵守游戏规则,公平竞争,商业往来已不须借助这种歪门邪道的应酬手段,"灰色技能"也就失去它存在的价值。
"文革"时代的流行语是全民性的,尚且被淘汰,网络语言不是全民用语,它的命运就更不可测。
把这些既无稳固性又不是全民常用性的网络语言增补到汉语词汇中是很不妥善而欠考虑的,试想,在三千常用词中五四以后出现的词仅187个,其余都是满清以前出现的词。可见,一个词语是否具有稳固性和全民常用性不是短时间所能鉴别的。
教育部增补的171个汉语新词未免太草率,有急功近利之嫌。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博客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