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沙诗 浅白如话

发表:2008-08-03 15:30
手机版 正体 打赏 0个留言 打印 特大

读小学的时候,听老师念过一首诗,一下烙进了脑子,诗是这样的:

二五八日江门墟,既买锄头又买书;

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

全诗不事雕饰,浅白如话。那时虽还只是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也一听即解其意,入脑入心。老师没说诗的作者是谁,我还以为是出自乡村塾师之手。

直到后来,一次偶见一则介绍新会陈白沙的文章,始知此诗乃他老先生所作。在那题颂应酬的「台阁体」和拟古主义风靡的明代诗坛,出现如此妇孺可诵的诗,而且又是出自举人之手的诗,诚可贵也。

诗虽浅白,但意境隽永。念着它,就彷佛看到一个衣冠朴素的儒者,一手提着小农具,腋下挟着书本,怡然而归的形象;甚至联想到当年诸葛亮「躬耕垄亩」的情景来。

陈白沙(一四二八年~一五○○年)名献章,字公甫,号石齐,广东新会人。明正德年间,举于乡,而会试不第,尝游太学,为祭酒刑让所重,学问名震京师,世称白沙先生。

陈白沙不但是著名理学家,而且能诗,兼擅书法,自蓄茅为笔,名曰「茅龙笔」,其「茅龙书」铁骨铜筋,别具一格。他曾是明代广东书坛最着之代表人物,其「茅龙笔」当今则成为其家乡新会的「专利」。

最近有人着文介绍江门市的发展历史,称明朝初期开辟江门墟,也引用了陈白沙的一首诗作证:「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店饭,过鸟避墟烟。日漾红云岛,鱼翻黄叶川。谁为问津者,莫上趁墟船。」

此诗同样浅白易懂。可惜介绍者却忽略了前面所说的陈白沙那首《趁墟诗》,所以才只知那时江门墟「摆地摊」「买卖毛鸡、生猪、猪苗、缸瓦等」,却不知起码更有「锄头」、「犁耙」等农具和「图书」等摊文件,不然陈白沙何能「既买锄头又买书」?

文章还特别提到,江门虽然只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但作为发源地的墟顶街的历史文化价值之高,却毫不逊色于广州、佛山、潮州等千年古城。既然如此,如果注意把陈白沙先生这首江门《趁墟诗》好好加以「开发」利用,说不定会大大提高江门历史文化的「含金量」呢。



来源:世界日报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荣誉会员


欢迎给您喜欢的作者捐助。您的爱心鼓励就是对我们媒体的耕耘。 打赏
善举如烛《看中国》与您相约(图)

看完这篇文章您觉得

评论


加入看中国会员

donate

看中国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1 - Kanzhonggu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lank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