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岁的肯·伯恩斯同时身兼摄影师、导演和制片人,他把美国历史变成活生生的影像,并重新激起公众对美国历史上一些被人遗忘的人物细节的兴趣。"我们把自己看作是情感考古学家。我们对挖掘一些干巴巴的日期、事实或事件都不感兴趣,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一些更大的事件。"
摄影师、导演和制片人肯·伯恩斯
伯恩斯对真人真事特别感兴趣,例如他的一部反映二战的小型系列片最近在美国公共电视台上放映,片名就叫<战争>。他说:"二战的死亡人数将近6千万,我们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冷冰冰的的数字变成活生生的人,我们要让大家意识到,每一个死去的人的背后都有一个母亲。"
伯恩斯表示,他是从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角度来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我父亲当时在美国陆军服役,二战期间他在欧洲战场上战斗过。"
因此,伯恩斯希望能从他父亲作为一个普通士兵的角度来讲述二战,伯恩斯认为这是讲述战争的最真实的方式。伯恩斯希望他的这部二战纪录片能够还原给战争一个真实的面貌,而不是象其它的同类题材记录片那样,只是着重强调战争本身的戏剧性。"因为有纳粹的存在,我们就有了一个恶魔般的攻击目标。这导致我们的注意力转移到纳粹的早期军事胜利,让我们羡慕他们的精良武器装备,而忽视了去探究战争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们对一些带有个人色彩的故事更有兴趣。"
过去30年来,讲述人的故事一直是伯恩斯的使命,本着同样的目的,伯恩斯的兄弟、妻子和一帮包括很多赢得过很多奖项的纪录影片工作者都聚集在他周围。作为摄影师、制片人和导演,伯恩斯已经领导拍摄、制作了将近20部纪录片。
伯恩斯在拍摄过程中经常运用他的标志性电影制作技术,也就是广为人知的伯恩斯效果。这种技术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使用摄影机,使得静止的档案照片能够活动起来。业内现在已经有很多人模仿这种技术。伯恩斯效果的运用手法是这样的:摄影机在拍摄照片的时候,先慢慢地把镜头推进到照片的某一点上,然后从这一点再移动到另外一点上。一位电影制作的分析人士指出,镜头的逐步推进和转换营造出活动的效果,使观众能够在视觉上得到满足。总的来说,伯恩斯制作纪录片的方法包括:融合不同时期的照片,很好地运用美工和音乐,加上具有真实效果的声效,还配上非常具有权威性但并不夸张的解说词。
伯恩斯的作品象百科全书一样,涵盖全面。1990年在美国公共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美国内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观众好评如潮。长达11个小时的系列片<美国内战>涵盖了1861年到1865年美国内战的林林总总,它的制作时间比战争本身的时间还要长。在长达五年半的制作过程中,伯恩斯从160家档案馆里拍摄到了1万6千张照片,最后在纪录片中,他总共用了3千张照片。在该纪录片中,伯恩斯采用的是跟踪战争对当时某个特定的个体所造成的影响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而且他还告诉了美国观众一些他们前所未闻的事情。"内战时期的士兵们如果参加过战斗,通常他们会说他们看见过大象了。意思是说,参加战斗和看见大象一样,对当时的士兵来说都是非常不同寻常的。"
<美国内战>这部记录片是美国公共电视台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有大约4千万美国观众收看了这部系列片。
伯恩斯也有一些作品是完全带有庆贺色彩,比如一部讲述美国篮球运动的纪录片,一部发掘爵士音乐根源的电影纪录片,一部探究19世纪早期美国开发西北部的片子,一部近距离审视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弗逊以及一部反映19世纪女权运动人士的纪录片等等。
很有意思的是,伯恩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公共电视台播放的第一部完整的系列片讲述的并不是人的故事,而是关于一些建筑物的故事,比如纽约的布鲁克林大桥,这座建于19世纪后期的大桥是全世界最大的钢索吊桥。不过,伯恩斯用带有他强烈个人风格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他切入的角度包括:工程师们是如何克服建桥过程中的困难,工人们是如何奋不顾身地建桥,甚至有近30人献出了生命,以及大桥如何作为美国的高技术、辉煌与成就的见证屹立在纽约的东河上的。
几十年前,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少年伯恩斯用父亲赠送的一架摄像机,完成了高中时学校布置的一个纪录片项目。1975年大学毕业后,伯恩斯和几个朋友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制作公司,并很快开始制作一些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如今,伯恩斯自己本人也创造了历史,他几乎是单枪匹马地激发起了美国人对历史的兴趣。伯恩斯利用摄像机和无数的特技为观众讲述了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他的故事打动了我们的心灵,也使人类的灵魂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