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7月10日报道,在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发现了一处规模巨大的秦代陶俑坑。这一陶俑坑是当地农民在抗旱打井过程中发现的。
经考古工作者探测,确认为一号兵马俑坑。一号兵马俑坑总面积12600平方米,出土的武士俑约有6000个左右,排列成一个完整的军阵场面。武士俑和车骑有规律地间隔对称排列,阵容整齐,武士俑形体高 1.82米,身着战袍铠甲,挟弓挎箭,或左手执剑、矛、弩机等锋利的实用兵器。雄骏的陶马,形体大小也与真马相似,以四匹编组,拖一辆战车。这些生龙活虎的武士和骏马集结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始皇千里驰骋,南征北战,横扫奴隶主残余势力,统一中国的宏伟壮阔的情景。
地下军阵向两千年后的人类发出信号
1974 年初春,严重的旱情威胁着中国西部八百里秦川,坐落在骊山脚下的西杨村也不例外。奔走了一下午的西杨村生产队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站在柿树园一角的西崖畔上,眼望着这片只长树木、不长庄稼的荒滩。杨培彦终于下定决心,挥起镢头在脚下石滩上画了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就在这里吧"
此时的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不规则的圆圈意味着什么。
翌日晨,以西杨村杨全义为首的杨新满、杨志发等6个青壮年,挥动大镢在杨培彦画的圆圈里挖掘起来。他们要在此处挖一眼大口径的井,以解决燃眉之急。
当挖到1米多深时,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一层红土。这层红土异常坚硬,又一镢头下去,只听到"咚"的碰撞声,火星溅出,却无法穿透。这是一层大约30厘米厚的黏合状红土,很像烧窑的盖顶。
不到一个星期,这口直径为4米的大井就已深入地下近4米。他们手中的镢头离那支后来震惊世界的庞大军阵,只有一步之遥了。
历史记下了这个日子---1974年3月29日。当杨志发的镢头再抡下去又扬起来的瞬间,秦始皇陵兵马俑军阵的第一块陶片出土了。同时,井下也有人发出惊呼:"瓦爷!"摆在面前的是一个陶制人头,形象极为恐怖。只见这个人头顶上长角,二目圆睁,紧闭的嘴唇上方铺排着两撮翘卷的八字须。
随着镢头的劈凿、铁锨的挥舞,一个个陶制俑头、一截截残腿断臂、一堆堆俑片,被装进吊筐拉上地面,抛入荒滩野地。
在离地面约5米的深处,大家发现了青砖铺成的平面台基,同时,还有3个残缺的弩机和无数绿色的青铜箭头。这是地下军阵向2000年后的人类发出的一丝信号。尽管一时还不能辨别是不是秦砖,多数人还是很快将秦砖哄抢一空。
神秘老汉指点一号俑坑位置
7月15日下午,杭德洲、袁仲一等考古队人员来到西杨村,围绕赵康民原来发掘的俑坑向外扩展。没想到发掘之后,半个月下来,连俑坑的边都没摸着。这太令人惊奇了,"怎么还有没边的俑坑?"考古人员觉得有些不对劲。
正在大家踌躇不前时,一个神秘的老汉出现了。
在开始钻探的第一天,一个年逾七旬的白发老汉,斜坐在不远处的大树下,眯着花眼向发掘工地观看。太阳西沉,当程学华等考古人员拔出探铲要休工时,白发老汉从树下慢慢地走过来,向持铲的程学华问道:"你铲的地方有没有?"
只顾收铲的程学华没有回答,只是低着头反问一句:"你看有没有?"
老汉不再作声,怏怏而去。第二天依旧如此。
当探铲移至离俑坑100米处时,老汉又无精打采地走到程学华跟前:"你铲的地方有没有?"一样的问话。
"你看有没有?"一样的回答。
这次老汉不再离去,表情有些愤然,说话变得生硬起来:"我不是问你吗?是你在铲,又不是我在铲。"
程学华抬头仔细打量了老汉一眼,见老人生得鹤发童颜,仙风道骨,颇有几分仙气与神韵,他似乎感到了一点什么,口气缓和下来,坦诚地回答:"我看地下好像有,可是......"他把"不太敢相信"几个字又咽了下去。
老汉眯着眼睛微微一笑:"你跟我来。"
大约离井口200米的地方,老汉停下来,依然面带笑容地对程学华说:"你不用铲了,俑坑的边就在这里。"
"啥?你这老汉不是开玩笑吧?"
"信不信由你。"老汉依旧微笑着。当程学华回过神来,却见那老汉像神话中的人物一样,在夕阳的照耀中,消失在坑边的柿树林,从此再不见他的踪影。
翌日,程学华按照老汉指点的位置,半信半疑地开始钻探,果然有陶片被提了上来。再继续西探,未发现陶俑的踪迹。老汉的话被证实了。一年之后,整个俑坑被揭开,事实证明那位白发老汉所指的位置完全准确。
经过大约半年时间,考古人员大体弄清了俑坑的范围和内容,这是一个东西长230米、宽度62米、距地表4.5米至6.5米,共有6000个左右武士形象的陶俑组成的军阵。如此规模庞大的军阵,令考古人员目瞪口呆。此坑定名为秦俑一号坑。
短网址: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本站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