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8-07-11 08:59:13作者:
人类根据不同肤色被划分为三大人种,中国人属于什么人种呢?
按照人类学家研究,全世界的各种人种都属于同一物种,有着共同的起 源,大约在距今5万年前,人类体质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与此同时,世界上的三大人种也基本形成按照人类学家分类,当代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南亚 类型。蒙古人种的主要特征是:体形肤色中等,头发直而硬,体毛和须发较少,脸扁平,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唇厚中等,眼睑大多有内毗褶且眼角有角度(俗称 蒙古眼),高眼眶,顺骨突出,多铲形门齿,面骨平扁,少体味。
中国文明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人骨化石全都属于原始蒙古人种,属于晚期智人,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晚期智人是我们的直系祖先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紧靠发现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点,曾发现了山顶洞人化石,其中有三个比较完整的头骨。
经 著名人类学家魏敦瑞观察,其中一个男性头骨在测量上很像某些西欧智人化石,从外形观察却应确定为原始蒙古人护;另一个女性头骨很像美拉尼西亚类型;还有一 个女性头骨则像爱斯基摩人类型。因此,他得出了一个奇怪的推测:这些山顶洞人是由外地迁来的居民,因受到原住当地的蒙古人种的攻击而绝了种,所以后来的中 国人的体质特征同他们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后来的学者重新研究了山顶洞人的三个头骨.认为魏敦瑞过分地强调了三者的差异而对其共同性估计不足,实际上三者 都应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是上述几种人的共同祖先,并不是几种人聚集到了一个山顶里。
山 顶洞人就属于中国的晚期智人,他们的脑量为1300--一1500毫升,在现代人脑量的变异范围内,脑内动脉支也同现代人接近,说明其智力发达程度已与现 代人接近了到了公元前5000年一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期,中国的北方出现了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 和甘肃、青海河套地区,至今已有一千多处遗址被发现,覆盖了中国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带,影响中原大部分后来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主千。仰韶文化的居民以蒙古人 种的东亚类型为主体,包含一些中亚、南亚因素,是东亚蒙古人种的主体文化。这个时期的古人已开始大规模的村落定居生活。
在仰 韶文化的各遗址中,村落遗址尤以姜寨最为完整。姜寨遗址建立于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90年,位于陕西省临撞县城北的姜寨,面积为5500平 方米,呈圆形,村周围有宽深都为2米的护村壕,村中央居住区是一个广场。村落以氏族为组,有5组建筑群共100多座房屋,每个氏族有一个大型公房,为中小 型房屋所环绕。房屋有地穴、半地穴、平地起建三种,多间房也逐渐流行。房屋多用三合泥铺地,木骨泥墙。全家以老母亲为中心,全家居于中房中,育龄妇女在小 房中接待男友,而成年男子平时则住在大公房中,是典型的母系氏族。
这时的农业已高度发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虽然 这里的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但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于抗旱作物的生长。加之这里的黄土由于风成起因,土壤结构均匀,松散,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 能,而且土壤中蕴含着较高的自然肥力。这些条件,就使得这里种植谷物极易获得铃高的收成。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文明的产 生是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仰韶文化莫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生活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人,无疑是中国人的祖先。
人类学家的研究还表明:中国人的人种特征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东亚中纬度的地理环境的,中等身材,中等肤色与中纬的日照、温度相应,“蒙古眼”、平鼻可能与中亚寒冷的多风沙气候有关。
但 是,中国人的人种构成也不是单一的,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波利尼西亚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广东发现的一些人骨化石则有明显的澳大利亚一尼格罗成 分,商代殷墟发现的人头骨也包含了几种不同种族的人。因为,在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处于长期和大幅度的迁徙中,只有人类进人了有史时代,形成了地域性民族, 叹缝的生活才相对稳定。因而,在中华民族形成一个独立整体和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总是要融汇众多的要素,即使在中华民族形成之后,也在不断地吸收着新的 成分。
河姆渡“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与兵马俑、北京人、马王堆汉墓齐名,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在这里,1973年出土了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遗迹,最早的象牙雕刻……最著名的,莫过于出土了当时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当 年参加河姆渡考古发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老所长刘军记忆犹新,当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黑褐色的土层中闪过几粒金黄———稻谷? !刘军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要知道,此前一直有中国的稻谷栽培技术来自印度之说,那里发现的最古老稻谷遗 存距今4300年。
河姆渡稻谷堆积层的总重量竟有120吨之重!经农业部门鉴定,稻谷为人工栽培。同时,大量用动物骨头制成的农具———骨耜出土了,这些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骨制农具,说明河姆渡人已脱离刀耕火种的时代,进入了耜耕农业的阶段。
虽然此后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稻谷硅石标本,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标本,但没有更具体证据表明栽培的方式。河姆渡耜耕农业始祖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撼。
水 稻、蔬菜、干栏式建筑、精美的陶器……河姆渡以高度发达的文化震惊了世人。经碳14检测,河姆渡遗址的时间更早于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刘军说, 全国目前发现的60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粮食遗迹的不到30处,出土过菜籽或蔬菜实物的算上田螺山也仅5处,其中4处在江南。 “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较之黄河流域,文化更先进,技术更发达。”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谜,这或许跟地理位置有关———河姆渡遗址 在北纬30度线上。这是一个神秘地带,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区”,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玛雅文明 遗址,以及中国的神农架、三星堆… …这些自然和人类文化之谜,都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
刘军回忆,当年挖掘河姆渡,挖到距今约7000年的地层就戛然而止,再往下,全是淤泥。看起来,7000年前已开始种稻制陶的河姆渡文明,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如此高度成就的史前文化来源何处?无人能解。
距河姆渡遗址仅7公里处,发现一个迄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和河姆渡时间相同,规模相若。
“当年4万平方米的河姆渡遗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称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文物密度之最。现在看来田螺山的文物密度还会超过河姆渡。”考古队员黄渭金告诉记者。
尽管尚未进行碳14检测,但从出土的文物形制判断,田螺山遗址所处时代为距今7000年到5600年的1500年间,与河姆渡遗址同一时期。
这 里有与河姆渡相似的发现,如橡子、稻住⒑⑥Р说戎参镆偶#贰⑴! ⒕ ㄓ恪⒚坊 � 埂⒔鹎褂愕榷镆藕。 砻?000年前人类已开始种植谷物、栽培蔬菜、出海捕鱼、驯养动物……但这里更有河姆渡之未有,甚至是国内新石器文化前所未见的全新发现。高度超过90 厘米的陶盘口釜和双耳夹炭陶罐,刻着人脸的陶支角,状如大象头部形态的陶塑残块,针孔不过毫米的骨针,通体磨光、柄部刻花的完整木桨……
令 人兴奋的是,令河姆渡一举成名的“干栏式建筑”,这被视为南方木结构建筑的起源,人类从“有巢氏”走向地面住宅的开始,在田螺山同样有遗存发现,而且更复 杂,更精致。在遗址一角,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埠头———这意味着,河姆渡未能揭示的7000年前氏族村落布局,有望“首次在田螺山重现”。
田螺山考古队上交浙江省文化厅的报告中这样描述:田螺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河姆渡遗址并非孤立的存在,完成了河姆渡文化“由点到面”的历史跨越。而考古队负责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孙国平研究员称,田螺山和河姆渡,说不定7000年前还常来常往呢。
当地媒体上,田螺山被称为“河姆渡第二”,一个高度评价的称谓。轰动与厚望都寄予这个才露“冰山一角”的遗址。只因被誉为“长江流域文明源头”的河姆渡文化,到底从哪来,又去何处了,发现20余年来始终是谜。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谜,这或许跟地理位置有关———河姆渡遗址在北纬30度线上。这是一个神秘地带,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区”,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玛雅文明遗址,以及中国的神农架、三星堆… …
自然和人类文化之谜,都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田螺山,能否揭开谜底?
按照人类学家研究,全世界的各种人种都属于同一物种,有着共同的起 源,大约在距今5万年前,人类体质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与此同时,世界上的三大人种也基本形成按照人类学家分类,当代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南亚 类型。蒙古人种的主要特征是:体形肤色中等,头发直而硬,体毛和须发较少,脸扁平,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唇厚中等,眼睑大多有内毗褶且眼角有角度(俗称 蒙古眼),高眼眶,顺骨突出,多铲形门齿,面骨平扁,少体味。
中国文明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人骨化石全都属于原始蒙古人种,属于晚期智人,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晚期智人是我们的直系祖先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紧靠发现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点,曾发现了山顶洞人化石,其中有三个比较完整的头骨。
经 著名人类学家魏敦瑞观察,其中一个男性头骨在测量上很像某些西欧智人化石,从外形观察却应确定为原始蒙古人护;另一个女性头骨很像美拉尼西亚类型;还有一 个女性头骨则像爱斯基摩人类型。因此,他得出了一个奇怪的推测:这些山顶洞人是由外地迁来的居民,因受到原住当地的蒙古人种的攻击而绝了种,所以后来的中 国人的体质特征同他们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后来的学者重新研究了山顶洞人的三个头骨.认为魏敦瑞过分地强调了三者的差异而对其共同性估计不足,实际上三者 都应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是上述几种人的共同祖先,并不是几种人聚集到了一个山顶里。
山 顶洞人就属于中国的晚期智人,他们的脑量为1300--一1500毫升,在现代人脑量的变异范围内,脑内动脉支也同现代人接近,说明其智力发达程度已与现 代人接近了到了公元前5000年一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期,中国的北方出现了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 和甘肃、青海河套地区,至今已有一千多处遗址被发现,覆盖了中国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带,影响中原大部分后来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主千。仰韶文化的居民以蒙古人 种的东亚类型为主体,包含一些中亚、南亚因素,是东亚蒙古人种的主体文化。这个时期的古人已开始大规模的村落定居生活。
在仰 韶文化的各遗址中,村落遗址尤以姜寨最为完整。姜寨遗址建立于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90年,位于陕西省临撞县城北的姜寨,面积为5500平 方米,呈圆形,村周围有宽深都为2米的护村壕,村中央居住区是一个广场。村落以氏族为组,有5组建筑群共100多座房屋,每个氏族有一个大型公房,为中小 型房屋所环绕。房屋有地穴、半地穴、平地起建三种,多间房也逐渐流行。房屋多用三合泥铺地,木骨泥墙。全家以老母亲为中心,全家居于中房中,育龄妇女在小 房中接待男友,而成年男子平时则住在大公房中,是典型的母系氏族。
这时的农业已高度发展。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虽然 这里的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但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于抗旱作物的生长。加之这里的黄土由于风成起因,土壤结构均匀,松散,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 能,而且土壤中蕴含着较高的自然肥力。这些条件,就使得这里种植谷物极易获得铃高的收成。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文明的产 生是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所以说,仰韶文化莫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生活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人,无疑是中国人的祖先。
人类学家的研究还表明:中国人的人种特征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东亚中纬度的地理环境的,中等身材,中等肤色与中纬的日照、温度相应,“蒙古眼”、平鼻可能与中亚寒冷的多风沙气候有关。
但 是,中国人的人种构成也不是单一的,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波利尼西亚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广东发现的一些人骨化石则有明显的澳大利亚一尼格罗成 分,商代殷墟发现的人头骨也包含了几种不同种族的人。因为,在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处于长期和大幅度的迁徙中,只有人类进人了有史时代,形成了地域性民族, 叹缝的生活才相对稳定。因而,在中华民族形成一个独立整体和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总是要融汇众多的要素,即使在中华民族形成之后,也在不断地吸收着新的 成分。
河姆渡“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与兵马俑、北京人、马王堆汉墓齐名,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在这里,1973年出土了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遗迹,最早的象牙雕刻……最著名的,莫过于出土了当时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当 年参加河姆渡考古发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老所长刘军记忆犹新,当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黑褐色的土层中闪过几粒金黄———稻谷? !刘军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要知道,此前一直有中国的稻谷栽培技术来自印度之说,那里发现的最古老稻谷遗 存距今4300年。
河姆渡稻谷堆积层的总重量竟有120吨之重!经农业部门鉴定,稻谷为人工栽培。同时,大量用动物骨头制成的农具———骨耜出土了,这些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骨制农具,说明河姆渡人已脱离刀耕火种的时代,进入了耜耕农业的阶段。
虽然此后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稻谷硅石标本,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标本,但没有更具体证据表明栽培的方式。河姆渡耜耕农业始祖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撼。
水 稻、蔬菜、干栏式建筑、精美的陶器……河姆渡以高度发达的文化震惊了世人。经碳14检测,河姆渡遗址的时间更早于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刘军说, 全国目前发现的60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粮食遗迹的不到30处,出土过菜籽或蔬菜实物的算上田螺山也仅5处,其中4处在江南。 “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较之黄河流域,文化更先进,技术更发达。”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谜,这或许跟地理位置有关———河姆渡遗址 在北纬30度线上。这是一个神秘地带,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区”,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玛雅文明 遗址,以及中国的神农架、三星堆… …这些自然和人类文化之谜,都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
刘军回忆,当年挖掘河姆渡,挖到距今约7000年的地层就戛然而止,再往下,全是淤泥。看起来,7000年前已开始种稻制陶的河姆渡文明,仿佛是从天而降的。如此高度成就的史前文化来源何处?无人能解。
距河姆渡遗址仅7公里处,发现一个迄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和河姆渡时间相同,规模相若。
“当年4万平方米的河姆渡遗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称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文物密度之最。现在看来田螺山的文物密度还会超过河姆渡。”考古队员黄渭金告诉记者。
尽管尚未进行碳14检测,但从出土的文物形制判断,田螺山遗址所处时代为距今7000年到5600年的1500年间,与河姆渡遗址同一时期。
这 里有与河姆渡相似的发现,如橡子、稻住⒑⑥Р说戎参镆偶#贰⑴! ⒕ ㄓ恪⒚坊 � 埂⒔鹎褂愕榷镆藕。 砻?000年前人类已开始种植谷物、栽培蔬菜、出海捕鱼、驯养动物……但这里更有河姆渡之未有,甚至是国内新石器文化前所未见的全新发现。高度超过90 厘米的陶盘口釜和双耳夹炭陶罐,刻着人脸的陶支角,状如大象头部形态的陶塑残块,针孔不过毫米的骨针,通体磨光、柄部刻花的完整木桨……
令 人兴奋的是,令河姆渡一举成名的“干栏式建筑”,这被视为南方木结构建筑的起源,人类从“有巢氏”走向地面住宅的开始,在田螺山同样有遗存发现,而且更复 杂,更精致。在遗址一角,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埠头———这意味着,河姆渡未能揭示的7000年前氏族村落布局,有望“首次在田螺山重现”。
田螺山考古队上交浙江省文化厅的报告中这样描述:田螺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河姆渡遗址并非孤立的存在,完成了河姆渡文化“由点到面”的历史跨越。而考古队负责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孙国平研究员称,田螺山和河姆渡,说不定7000年前还常来常往呢。
当地媒体上,田螺山被称为“河姆渡第二”,一个高度评价的称谓。轰动与厚望都寄予这个才露“冰山一角”的遗址。只因被誉为“长江流域文明源头”的河姆渡文化,到底从哪来,又去何处了,发现20余年来始终是谜。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谜,这或许跟地理位置有关———河姆渡遗址在北纬30度线上。这是一个神秘地带,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区”,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玛雅文明遗址,以及中国的神农架、三星堆… …
自然和人类文化之谜,都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田螺山,能否揭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