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月下老人将一对男女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双方都可以找出 一千条非他不嫁、非她不娶的理由,正所谓“天作之合”。这些理由是真实的吗?这些理由靠得住吗?这些理由是理性的吗?没人会对热恋中的人们提这样的问题, 那会自讨没趣。可我们若是冷静地细加剖析,则可发现爱情原来是盲目与非理性的一种鲜活的写照。因为,那些热恋中的人们(这里指的是真正的热恋,而非因功能 利目的想得到对方)几乎无一例外是处于类催眠状态。
且看心理学家对爱情的一些研究:
心理学家对爱情的特征是这样描述的:爱情体验主要是由 一种温柔、挚爱的情感构成的,一个人在体验到这种情感时还可以感到愉快、幸福、满足、洋洋自得甚至欣喜若狂。我们还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倾向:爱者总想与被爱 者更加接近,关系更加亲密,总想触摸他拥抱他,总是思念着他。而且爱者感到自己所爱的人要么是美丽的,要么是善良的,要么是富有魅力的,总而言之是称心如 意的。在任何情况下,只要看到对方或者与对方相处,爱者就感到愉快,一旦分开,就感到痛苦。也许由此就产生了将注意力专注于爱人的倾向,同时也产生了淡忘 其他人的倾向,产生了感觉狭窄从而忽视其他事物的倾向。似乎对方本身就是富有魅力的,就吸引了自己的全部注意和感觉。这种互相接触,彼此相处的愉快情绪也 表现为想要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如在工作中,在嬉游中,在审美和智力消遣中,尽可能与所爱的人相处。并且,爱者还经常表现出一种想要与被爱者分享愉快经验 的愿望,以至平时常听人讲,这种愉快的经验由于心上人的在场而变得令人愉快。
读过以上描述,我们是否可以认定爱情就是一种类催眠状态呢?
关于爱情与催眠,弗洛伊德在《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 析》一书中有一段精当的表述:“从爱到催眠只有一小步之隔。这两种情形相同的方面是十分明显的。在这两种时刻,对催眠师,对所爱的对象,都有着同样的谦卑 的服从,都同样地俯首帖耳,都同样地缺乏批评精神,而在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方面则存在着同样的呆板状态。没有人能怀疑,催眠师已经进入了自我典范的位置。区 别只是在于,在催眠中每一样东西都变得更清晰、更强烈。因此我们觉得用催眠现象来解释爱的现象比用其它方法更为中肯。催眠师是唯一的对象,除此别无他人。 自我在一种类似梦境的状况中体验到了催眠师的可能要求和断言的东西。这一事实使我们回想起我们忽略了自我典范所具有的一个功能,即检验事实实在性的功 能。”
英国科学家还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解释了爱情为什么是盲 目的?研究发现,脑部扫描可显示当情侣沉溺爱海时,会失去批判能力,扫描显示爱情会加速脑部奖赏系统特定区域的反应,并减慢作出否定判断系统的活动。当奖 赏系统想及某人时,脑部会停止负责批判性社会评价和作出负面情绪的网络的活动,这就很好解释了爱情的魔力,也很好地解释了爱情的盲目性,即处于一种意识恍 惚的类催眠状态之中。
下面,我们将从“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为什么热恋中的人几近疯狂”? “为什么英雄难过美人关”?“为什么初恋最难忘怀”?“为什么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中,进一步阐释爱情中的一类催眠现象。
西施,是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相传越王勾践采用谋臣范蠡的计策,将西施献与吴王夫差;致使夫差因而荒淫误国,西施的名声因此流传,成为后世“美女”的代称。“情人眼里出西施”意思是说,恋人之间产生了好感,就会觉得对方像西施一样美丽无比。
关于“情人眼里出西施”,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个体差异所所致,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女作家夏绿蒂在她的小说《简爱》中也曾说过:“美与不美,全在看的人的眼睛”。
美学家普洛丁认为,至于最高的美不是感官所能感觉到 的,而是靠心灵才能体验到。心灵判断它们,美并不凭感官。他的看法是把人的外在形体排除,强调要了解人的内在美,须靠心灵来判断。情人之间的审美,由于接 触较多,彼此理解,自然了解得较深。不仅熟知其形体美,也深知其内在美。比起一般人来,有时还会有美的独特发现。可见,“情人眼里出西施”,要基于深入地 了解所爱对象,要用心灵去感应。有了美的独特发现,才会更加钟爱其人。“西施”有时就是这样才发现的。凡不是情人的局外人,就终隔一层,由于仅能从外在的 形貌去看其美,所以了解和发现的就很有限了,而且眼里也就出不了西施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把这句话转换为心理学术语, 那就是在爱情状态中,人们的知觉被歪曲,直至被严重歪曲。关于人们知觉的真实性与客观性,日常概念中是有误解的。人们常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真实 的情况是:耳听固然有虚,眼见也未必是实。究其原因,在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受先前经验的左右,受情绪状态的干扰。所以,你眼 中的世界本来就不是一个完全真实而客观的世界,这还是你在意识清醒的时候。而恋爱中的人们,情感高度卷入,他眼中的世界实际上是一个他想看到的世界,而不 是真实的世界。他,当然希望她是白雪公主;她,当然也企盼他是白马王子。好的,既然你这么想,在你眼中也就真的如此了。于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效应也就出 现了。
伊丽莎白.芭莉特是19世纪40年代英国伦敦的一名著 名女诗人。她的诗作使许多人感动,也有许多人慕名求见。而芭莉特却是个终年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她身躯娇小,瘦得皮包骨头。因此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以避开那 些倾心追求她的人。故而到了40岁,还是个老姑娘。可一位青年诗人白朗宁却打开了这位女诗人的心灵之锁。白朗宁知道她比自己大6岁,仍深爱着她,爱她写的 诗,爱她的灵魂。在经过几个月信来信往的倾心交谈后,两人终于见了面,见面的那一天,白朗宁就说:“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多了!”为什么在一般人眼里并不 漂亮的芭莉特,在白朗宁眼里却是美极了。这可谓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的一个经典例证。
分析上例中白朗宁为何把一个比自己年长的、并不漂亮 的、而且是终年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当成一个大美女,其原因何在呢?其机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社会心理学中所说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 应、月晕效应或者以点概面效应。它是指在人际认知中,对他人的多数判断最初是依据好坏得出来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此人的其它品质特性。如果一个人被判 断为是好的,他将被一种积极的、肯定的光环所笼罩,被赋于一切好的品质与限的特性;反之,则被一种消极的、否定的光环所笼罩,被认为具有其它坏的品质、不 良的特性。美国心理学家戴恩等人一项研究证明了这个效应。他们让被试看一些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很有魅力的、无魅力的和魅力中等的。然后让被试在与魅力 无关的方面评论这些人,如他们的职业、婚姻状况、能力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的得分最低,这种“漂亮的就是最好 的”是晕轮效应的典型表现。
总之,情感的高度投入,加晕轮效应的存在,直接衍生“当局者迷”,进而导致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现象的产生。
白朗宁的情况在形式上与上述实验相反,但本质上却是一样,那就是,因为她是最有才华的,因此她也是最美的。
还看到过这么一篇网文——果然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文章的大意是:
我的一个好朋友,是个男的,属于高大英俊,条件好的那 一种。所以择偶的要求很高,极有原则的那种……可是最近这小子说自己谈恋爱了,电话里都可以感觉到这小子兴奋的表情。我就一直要求见见那位幸运的女孩,可 是我这个朋友说自己的女朋友特别多疑,所以不敢让她轻易见我。所以喽,我就叫上了我的男朋友,我们四个约好一起吃饭。
见面后发现这女孩各方面条件很不怎么样。长相,实在很 是一般,而且还有很多密密的青春痘,身材?一般,瘦瘦的,要什么没什么,个子?高不高矮不矮,家庭条件?好像父母都是工人吧,工作?在一家小企业打工当出 纳,学历?职业中专毕业……这些到还罢了,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她的无理与无赖。咱们是初次见面,她却不顾基本的社会礼仪,对服务员更是飞扬跋扈。最过分的 时在饭店里她非要让我的朋友给她喂饭吃。我和我男朋友面面相觑,都快崩溃了。看看我的朋友,还是一脸幸福的表情……呵呵,幸福?!
在回来的路上,我和男朋友下意识的握紧了手,说: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呀……
别想不通!你的朋友不是搭错了神经,而是被催眠了。在 催眠状态下不要说是产生知觉偏差,就是出现错觉、幻觉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这种知觉偏差的存在本来就很普遍,意识清醒的普通人,也不见得就能做到公正客 观。做教师的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下课的时候,有两个女生蹦蹦跳跳地从你身边走过,你对其中一个女生印象不错,你的感觉是:小女孩活泼可爱;你对另一个 女生印象不好,你的感觉是:这女孩疯疯傻傻。再如,自己的孩子再丑,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可爱的,别人家孩子虽然很好看,在你眼里还得打点折扣。也不能完全把 这理解为是人性的弱点,如果人的认识都高度客观,这个世界要少了多少乐趣,要少了多少故事。
●为什么热恋中的人几近疯狂
热恋中的人几近疯狂,这是人们时常看到的现象。有长跪 街头求爱的;有点燃蜡烛、拉起横幅在女生宿舍楼下表忠心的;有斩断亲情,离家出走的;有失恋后心灰意懒遁入空门的;更有甚者,就是因爱而寻死觅活的。也许 有人说,这是年轻人的心理冲动所致。但这个解释不能令人满意。热恋的疯狂几乎不分年龄。40岁的成年人,70岁的老年人,只要恋爱起来了,那股疯狂劲一点 也不比年轻人差,至少是他们内心的感受是一致的。看看媒体上描述的杨振宁与翁帆的那股亲热劲,两人挽着手,一脸幸福的神态。杨振宁声称:翁帆是上帝送给他 的最后的礼物。多么浪漫而富有诗意的语言!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写得很朴质,却也很真实、很生动地勾勒出热恋中的人们的那股疯狂劲。
我们公司的老总姓轩名易,在一次陪客户吃饭的时候认识 了一位端盘子的小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她。要说这位小姐长得也不是十分漂亮,给人的感觉就是天真、幼稚、纯朴,说起话来总是笑眯眯的,一蹦一跳的惹 人喜爱。用我们轩总的话说“爱的就是她这个劲!”这下好了,因为我是司机,可有事干了。轩总是每天都要叫我去送一次花,最后总算把她约了出来,两人疯狂地 好上了。
为了她,轩总公司的业务过问的少了,开会也可推迟,这 都是从来没有过的,公司里的人都觉得奇怪,轩总现在好说话了,这是怎么了?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小红姐俩回家收麦才一天,轩总晚上就给我打来了电话让我过去有 事办。他问我“你上次送她大姐回家的路还认识吗?”我楞了一下“认识啊!”,怎么了,你想去呀?那可是有三百多公里啊!这是我自己心里想的,没敢说。
“你去把车油箱加满等着我。”
我疑惑着没有动说“你……现在去找小红?”
“还楞着干什么,去加油啊!”
我把油加满坐在车里等着他,心里说“这么晚了还去家里找她,路还那么远,这不有病吗?真是的,过两天她不就回来了,用得着这么心急火燎的去找她。”这话只能想不能和他说,你要和他说那不是找骂吗。
等我们上了高速公路,他忽然问我“什么是爱情?”我猛 然一听到“爱情”这个词,好半天没有醒悟过来。就听他说到:“爱情真的很伟大,要不怎么从古至今那么多人在赞颂它。我现在才领略到它的魅力。你知道吗,我 第一眼见到小红的时候,那只是一粒火星的燃起,和她约会那是又添了一把柴,到了我们心与心的交换那就好比是干柴的火上又浇上了一桶油,我现在是身不由己, 一天不见她我心里就堵得慌。这种感觉我和我太太谈了三年恋爱都没有出现过,今天我算是体验到了。”
沉默,他陶醉在甜蜜的回忆中……(转述缩略到300—400字)
我们现在来解一解这位司机老弟的困惑。
为什么他对他的老板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理解、不可思议 呢?原来,他俩是处于两个不同的系统之中,也就是两种不同的意识状态之中。司机是处于清醒的意识状态,因此凡事都在作理性分析,比如说,天色已晚,跑三百 公里去见一个刚分别了一天,并且过两天又可见面的人,实无必要。再说此人也不是什么要人,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也不是貌若天仙的小姑娘。在一个理 性的人眼里,的确是有病。可那位轩老板的状态却与之迥然有别,由于他已处于类催眠状态之中,他的注意点,他的兴奋点已完全集中于一点,那就是那个他深爱着 的人,他的价值观已无法用常理去评判。在他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一切与那位他爱着的女孩相关行为,都是重要的,必要的,有价值的,至高无上的;凡与之不相 关的行为,不管在别人眼里有多重要,在他看来都无足轻重。你没法与之讲理,他也不和你讲理。他整个人已处于意识状态与无意识状态之间。不涉及这个女孩的时 候,他在意识层面,尚能清晰思维,正常工作。一旦涉及到那个女孩,瞬间就转换到无意识层面。在他的无意识层面中,只有一个亮点,那就是这个女孩,以及与这 个女孩相关的一切。所以,在别人眼里,他几近疯狂,类似痴癫。而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很有道理,直至对他人的责难感到没法理解。
这种疯狂可能让你体验到什么叫“甜蜜”,把你送进天堂。
这种疯狂也会让你“情令智昏”,把你送下地狱。
一辈子不“疯狂”一把,好象是白活了;但疯狂过了头,如果运气再差点,也许就没好果子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