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8-02-22 01:23:19作者:
正月十五是新年的尾巴,当蓝布新衣的领子不再摁痛脖子的时候,正月十五也就到了。
十五的早上吃汤圆,做汤圆的糯米浆是头晚磨成的,糯米泡透后和着水磨,成浆装在白布袋子里,吊在房梁下,浆水从布袋里渗出来,嘀嗒一夜,早上用半干的糯米粉团子做成汤圆。
三叔是最听不得这嘀嗒声的,这声音太考验他的耐心,而他最没有耐心了,他会对着白布袋自言自语:“几时等得到天亮……”三婶听不下去,一把摘下袋子,扎紧袋口,扔进屋角的灰堆里,那草木灰咝咝地扯起水来……十五的汤圆,我们吃一餐,三叔赶两餐。
汤圆捏得最好的是八婆,左手抠下小团糯米粉,从右手的掌侧塞进去,捏几下,溜溜圆的汤圆从虎口吐出来,不停地塞,不停地吐。她汤圆做得好,孙子孙女的名字也安得有趣---大孙女叫“阿挛”,二孙女叫“哩哩”,三孙女叫“阿好”,孙子叫“停当”。
吃了汤圆,年轻人们便从村里库房的阁楼上把那陈年狮子抬下来,放在晒场上,一群人鼓起腮帮子把狮子头上的灰尘乱吹。掉了色的补色,断了丝的换丝---这叫“挂红”。六叔公一杆毛笔蘸得墨饱,在狮子右眼上点一笔,左眼也点一笔---这叫“点睛”,点了睛的狮子顿时怒眼圆睁起来。又烧了香,一把柚子叶蘸了酒洒在狮子身上,旁边那牛皮大鼓“咚”的一声响,有人把狮子头扛在头顶上,狮尾也有人钻进去了。接着“咚咚锵”一句锣鼓,狮子对东南方一鞠躬,再一句“咚咚锵”,二鞠躬,又一句“咚咚锵”,三鞠躬!
拜天的一阵锣鼓已把狮队的人招来了,各人从筐里扯起彩带扎在自己腰上,又各拿了棍棒,打起鼓点,引狮的“大头”把狮子带出了晒场,众人跟在后面,浩浩荡荡,拜庙去。
那狮头本来就重,舞狮的人扛在头顶上,又要摇头,又顾甩膆,脚下还得踩鼓点,一般人舞不了几下,就会扯气叭哈的喊换人。换得出来,在原地上撑着腰,喘气不已。要是旁边站个不利索的人,那神气的狮子便逡巡如病猫,趴在地上连连扯地气。
孩子里只陆鼻涕一个人有资格舞狮头,轮到他钻进去,二叔那锣鼓便擂得如电闪、如雷鸣,他倒也争气,把那狮子舞的喜则和气春风,怒则迅雷烈火,哀则仪态万千,乐则欢天喜地。
看到陆鼻涕出了风头,陆老跳也想露一手,他没资格舞狮头,便一头钻进狮尾里,刚进去也还弄得有模有样,把那狮尾摇得像刚出水的鸭屁股。毕竟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一会,那狮子便如景阳冈上挨武松敲了一闷棍的大虫---脚掰了。掰脚的人都走弧线,加上看不见前面的路,到了塘边,他“嘣窿”一声掉下去了,害得舞狮头的陆鼻涕也差点儿仰八叉。
拜了庙,又从村西到村东,逐户采青。这时各家各户院门大开,堂上点了香蜡,桌上供着瓜果鱼肉……当然少不了红包,红包里有封一毛两毛的,也有封一块两块的。狮子进得门来,叩头拜了堂上祖宗,家主便把手上的炮仗点起,院里屋里顿时火球滚地,那红包也被舞狮的人趁火拿起。
八婆的红包不放在桌上,她拿在手里,陆鼻涕的狮头对那八仙桌上的死鸡拜了三拜,看不见红包,一只手把狮头顶过头顶,探出头来,另一只手猛扇那双烟眼,还是看不见,正想着八婆的红包是不是就这只鸡呢?旁边的人说:“红包在门口外面呢!在八婆手里!”狮子倒退着出来,到了门口,对八婆拜了两拜,第三拜还没下去,狮子喉咙里伸出一只手来,把红包捉了去!
陆鼻涕私下里练过鹰爪功的,留的指甲又长又硬,敲在八婆手上,八婆哎哟跺脚喊痛,也不顾新年过了没过,大骂陆鼻涕:“是你的总是你的,抢什么!”
拜了一圈下来,天色已经黑了。狮队的人并没有散去,他们全到陆老跳家里聚餐---老跳的妈妈是本村人,今天的夜饭由嫁在本村的几个女人出份子,她们杀了一头猪,打了五十斤酒,款待狮队的老少爷们。六叔公说:“我们的狮子到别村拜年,也是嫁过去的姑娘们请吃,以后就这规矩了。”陆老跳说:“打死我也不在村里讨老婆,亏死了。”
吃饱饭又把锣鼓铙钹敲起,狮子还是由“大头”领着,到晒场上舞起来。先是表演“下山”,接着“采青”、“吃青”、“醉青”、“醒青”,继而“攀崖”、“滚球”。六叔公举起一根长竹竿,竿头上挂一把柚子叶,柚子叶里裹一只红包。陆鼻涕们搭着人梯扛着狮头爬上去,摘到手里,落地打开一看---一分钱也没有!问六叔公,六叔公说:“有吃有喝的,要钱干吗!”没人敢吭声。
舞狮停下来了,人们又拿起棍刀鞭戟,腾挪滚踢地打起来。
压轴的是六叔公,他会耍“螳螂拳”,他的“螳螂拳”讲究的是“进退有度,擒纵有法”,他的一招一式我学不会,但口诀却谙熟于心。
他出了场,在场中央扎起了马步,来个“前摆后摆”、“流水闪骗”,接着表演指法,又来个“鲤鱼扫尾”、“棍牛鞭之”……腿法他只做到一半,便蹲大马步,两手臂夹紧裤头---收式!
我说:“为什么呵?还没耍完呢!”
陆老跳说:“再不下来就该到‘和尚撞钟’了。”
黑暗里,六叔公在找草绳……绳头掉在屁股上,如一条短尾巴,也如我返校的日子。
十五的早上吃汤圆,做汤圆的糯米浆是头晚磨成的,糯米泡透后和着水磨,成浆装在白布袋子里,吊在房梁下,浆水从布袋里渗出来,嘀嗒一夜,早上用半干的糯米粉团子做成汤圆。
三叔是最听不得这嘀嗒声的,这声音太考验他的耐心,而他最没有耐心了,他会对着白布袋自言自语:“几时等得到天亮……”三婶听不下去,一把摘下袋子,扎紧袋口,扔进屋角的灰堆里,那草木灰咝咝地扯起水来……十五的汤圆,我们吃一餐,三叔赶两餐。
汤圆捏得最好的是八婆,左手抠下小团糯米粉,从右手的掌侧塞进去,捏几下,溜溜圆的汤圆从虎口吐出来,不停地塞,不停地吐。她汤圆做得好,孙子孙女的名字也安得有趣---大孙女叫“阿挛”,二孙女叫“哩哩”,三孙女叫“阿好”,孙子叫“停当”。
吃了汤圆,年轻人们便从村里库房的阁楼上把那陈年狮子抬下来,放在晒场上,一群人鼓起腮帮子把狮子头上的灰尘乱吹。掉了色的补色,断了丝的换丝---这叫“挂红”。六叔公一杆毛笔蘸得墨饱,在狮子右眼上点一笔,左眼也点一笔---这叫“点睛”,点了睛的狮子顿时怒眼圆睁起来。又烧了香,一把柚子叶蘸了酒洒在狮子身上,旁边那牛皮大鼓“咚”的一声响,有人把狮子头扛在头顶上,狮尾也有人钻进去了。接着“咚咚锵”一句锣鼓,狮子对东南方一鞠躬,再一句“咚咚锵”,二鞠躬,又一句“咚咚锵”,三鞠躬!
拜天的一阵锣鼓已把狮队的人招来了,各人从筐里扯起彩带扎在自己腰上,又各拿了棍棒,打起鼓点,引狮的“大头”把狮子带出了晒场,众人跟在后面,浩浩荡荡,拜庙去。
那狮头本来就重,舞狮的人扛在头顶上,又要摇头,又顾甩膆,脚下还得踩鼓点,一般人舞不了几下,就会扯气叭哈的喊换人。换得出来,在原地上撑着腰,喘气不已。要是旁边站个不利索的人,那神气的狮子便逡巡如病猫,趴在地上连连扯地气。
孩子里只陆鼻涕一个人有资格舞狮头,轮到他钻进去,二叔那锣鼓便擂得如电闪、如雷鸣,他倒也争气,把那狮子舞的喜则和气春风,怒则迅雷烈火,哀则仪态万千,乐则欢天喜地。
看到陆鼻涕出了风头,陆老跳也想露一手,他没资格舞狮头,便一头钻进狮尾里,刚进去也还弄得有模有样,把那狮尾摇得像刚出水的鸭屁股。毕竟他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一会,那狮子便如景阳冈上挨武松敲了一闷棍的大虫---脚掰了。掰脚的人都走弧线,加上看不见前面的路,到了塘边,他“嘣窿”一声掉下去了,害得舞狮头的陆鼻涕也差点儿仰八叉。
拜了庙,又从村西到村东,逐户采青。这时各家各户院门大开,堂上点了香蜡,桌上供着瓜果鱼肉……当然少不了红包,红包里有封一毛两毛的,也有封一块两块的。狮子进得门来,叩头拜了堂上祖宗,家主便把手上的炮仗点起,院里屋里顿时火球滚地,那红包也被舞狮的人趁火拿起。
八婆的红包不放在桌上,她拿在手里,陆鼻涕的狮头对那八仙桌上的死鸡拜了三拜,看不见红包,一只手把狮头顶过头顶,探出头来,另一只手猛扇那双烟眼,还是看不见,正想着八婆的红包是不是就这只鸡呢?旁边的人说:“红包在门口外面呢!在八婆手里!”狮子倒退着出来,到了门口,对八婆拜了两拜,第三拜还没下去,狮子喉咙里伸出一只手来,把红包捉了去!
陆鼻涕私下里练过鹰爪功的,留的指甲又长又硬,敲在八婆手上,八婆哎哟跺脚喊痛,也不顾新年过了没过,大骂陆鼻涕:“是你的总是你的,抢什么!”
拜了一圈下来,天色已经黑了。狮队的人并没有散去,他们全到陆老跳家里聚餐---老跳的妈妈是本村人,今天的夜饭由嫁在本村的几个女人出份子,她们杀了一头猪,打了五十斤酒,款待狮队的老少爷们。六叔公说:“我们的狮子到别村拜年,也是嫁过去的姑娘们请吃,以后就这规矩了。”陆老跳说:“打死我也不在村里讨老婆,亏死了。”
吃饱饭又把锣鼓铙钹敲起,狮子还是由“大头”领着,到晒场上舞起来。先是表演“下山”,接着“采青”、“吃青”、“醉青”、“醒青”,继而“攀崖”、“滚球”。六叔公举起一根长竹竿,竿头上挂一把柚子叶,柚子叶里裹一只红包。陆鼻涕们搭着人梯扛着狮头爬上去,摘到手里,落地打开一看---一分钱也没有!问六叔公,六叔公说:“有吃有喝的,要钱干吗!”没人敢吭声。
舞狮停下来了,人们又拿起棍刀鞭戟,腾挪滚踢地打起来。
压轴的是六叔公,他会耍“螳螂拳”,他的“螳螂拳”讲究的是“进退有度,擒纵有法”,他的一招一式我学不会,但口诀却谙熟于心。
他出了场,在场中央扎起了马步,来个“前摆后摆”、“流水闪骗”,接着表演指法,又来个“鲤鱼扫尾”、“棍牛鞭之”……腿法他只做到一半,便蹲大马步,两手臂夹紧裤头---收式!
我说:“为什么呵?还没耍完呢!”
陆老跳说:“再不下来就该到‘和尚撞钟’了。”
黑暗里,六叔公在找草绳……绳头掉在屁股上,如一条短尾巴,也如我返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