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企业和外来员工撤离珠江三角洲,昔日的"世界工厂"正经历产业升级换代的阵痛。官方媒体报导说,这是广东省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产业体系升级的必然阶段。但民间看法却不尽相同。
南方日报星期二以显要篇幅报导了珠江三角洲产业界的动荡和迷惘。报导指出,入冬的珠三角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移之痛:上千家鞋厂倒闭,万余家港资企业面临关闭潮,更多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计划迁离这里。
报导说,在中国经济版图上曾经独领风骚多年的珠江三角洲,昔日热闹、辉煌的"世界工厂"的场景或将成为历史。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珠三角的产业界,特别是中小企业便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工资成本提高,招工难、出口贸易受挫等等,各种企业负荷接踵而至,而从2008年1月1号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终于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世界鞋都"之称的东莞市,约1000多家制鞋企业中就有2、300家倒闭。广东制鞋业比较集中的东莞、惠州、广州、鹤山和中山等地区共有5000至6000家鞋厂,最近2、3个月内,就有1000多家关闭,其余的许多也正在考虑北上或南下,把工厂迁往东南亚国家或内地其他成本较低的省份。
*面临生死攸关选择*
广东经贸人士表示,在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和金属制品等行业,都出现企业大规模撤离的情况,其中港资企业受到的影响最大。香港驻广东经贸办事处主任梁百忍预言,未来2年,珠三角8万加工贸易型港资企业都将面临生死攸关的选择。他呼吁港商要尽快选择转型升级或者迁移。
总部位于香港的亚洲鞋业协会副秘书长朱启龙在接受采访时,介绍了中小企业在珠三角的困境。他说:"人民币的问题、佣工成本增加的问题、原材料涨价的问题是最关键的。许多中小型企业是代工或来料加工,国外下单,中国生产,然后出口外卖,利润本身是相当薄的,由于前面所讲的原因,利润就越来越薄。许多中小型企业没有资金做后盾,没有更大的接单量和生产研发能力,自然要倒闭。"
外资企业大量倒闭和撤离给珠江三角区的经济造成冲击和震荡。观察人士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深圳的独立评论人士朱健国把珠江三角洲繁华后的萧条比喻为中国大跃进之后出现的灾难,看法相当悲观。
他说:"由于新劳动法和其他政策性问题,广东的港企和外资企业正在大量关闭死亡。可以预见,到08年底到明年,中国表面的繁荣下面隐藏的问题将大量暴露出来,58年大跃进后是死人,现在是死企业,但是死一个企业就意味著几百几千个工人失业,形势非常严峻。"
*产业提升必然现象*
珠海的民营企业家唐广武却认为,目前珠三角出现的震荡是中国产业提升的必然现象,是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优化产业系统过渡的必然阶段。他表示,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破产和搬迁是政府一手导演的,目的是迫使企业更新换代,提高工人福利。
他说:"从几个政策上来看,首先是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这些外资企业就是一个最大的打击。企业必须和员工签合同,合同又不能随意解除,你不仅要按照劳动合同法发给员工福利待遇,而且以后还要长远地保证他们的利益,包括他们的退休金和养老金。仅此一点,那些手工作坊式的企业就受不了。"
亚洲鞋业协会的副秘书长朱启龙也乐见中国调整产业结构,他说,就在许多传统的港资制鞋企业纷纷撤离的同时,许多国际先进制鞋企业进入了珠江三角洲,包括意大利著名的威波拉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