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9-29 12:22:51作者:淑萍
自西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了诸侯兼并的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不免发生一些冲突,长期累积下来,就导致了这场长勺之战。
两国国力比较:
齐国,国土约在今日山东东北一带,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国土广阔、土地肥沃,又素富渔盐之利,所以经济发达,国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都是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 大国。而鲁国国土约在今山东西南部地区,与齐国相邻,但在疆域和兵力上均无法与齐国这种一等大国相提并论。
导火线:
西元前686年,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王。不久之后,齐国大臣雍廪又将公孙无知杀死,齐国王位因此悬宕。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有意角逐齐国王位。这时,鲁国表态公开支持公子纠,鲁庄公当时为了要护送公子纠回国,还曾与齐军大战于干时,双方因此结下仇恨。齐国王位争夺战,最后是由公子小白取得胜利,他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即位后,齐桓公对鲁国依然怀恨在心,不肯善罢甘休。西元前684年,齐桓公决定兴师讨鲁,以报复鲁国先前支持公子纠的宿怨。鲁庄公听闻齐国大军要来进攻,也决定全力以赴,迎战到底。
开战:
鲁国因知道自己处于“齐强鲁弱”的不利条件,所以想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迎击来犯的齐车,以取得先发制人的优势。当布署毕,鲁庄公正准备出击齐军时,这时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曹刿,他制止了鲁庄公。曹刿是鲁国武士,因力气大且有胆识,很得鲁庄公的敬重。这次他主动要求与庄公一起上前线,希望能提供谋略,报效国家。
出发前,曹刿曾问庄公以什么条件来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会分赐给臣子,不敢独享。”曹刿却说:“您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老百姓是不会努力作战的。”庄公又说:“我对神明祭祀是很虔诚的,祭祀用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诚信。”曹刿又说:“您这样对神守着微小的信用,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不见得会降福于您的。” 庄公很为难的想了一下,才又说:“我对于民间的大小狱讼,虽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审情度理的认真处理。”曹刿这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做了好事,也具备了和齐国决战的基本条件了。”
曹刿在长勺战场上阻止庄公的出击,力劝庄公坚守阵地,采取以逸待劳、按兵不动的方式。齐军方面想速战求胜,于是凭藉强大的兵力优势,向鲁军发动攻击。但他接连三次都在鲁军的严密抵抗下遭到了挫败,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反而造成自己军心涣散、战力衰退。曹刿见齐军如此,知道时机已到,建议庄公在此时一鼓作气,向敌方采取猛烈攻势。齐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四处散逃。
庄公见齐军败退,本想下令追击,但又被曹刿劝阻。曹刿跳下车来,先仔细察看齐军车轮的痕迹,发现是紊乱不整齐的;接着又登车远眺,看到齐军的军旗东倒西歪,这才确定齐军是真的溃败,于是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鲁庄公一路乘胜追击,大败齐军,赢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打仗所凭恃的是作战的士气。第一次敲打战鼓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再击鼓时,士气就有些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便完全消退了。齐军急于速战速决,所以兵士们都想快些击鼓冲锋。等到他们三次击鼓完毕,却还没能出战,士气因此沮丧。而相反的,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正是‘彼竭我盈’,这时采取猛烈反击,当然就能够一举获胜”。
曹刿又说明未立即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强大的国家,不可轻忽,要防其诈败设下埋伏。所以先察看他们的车轮痕迹,发现是紊乱的,又远眺看见他们的军旗倾倒歪斜,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罢,十分佩服曹刿的见识与智慧。
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一直为后世兵家所称道,因为这是一场弱国与强国的争战,却由于弱国采取智慧的战略,强调了战事中“士气”的重要性,并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谋略,使得此次战役呈现意想不到的结局──弱国获胜。鲁国不但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也因此促成了齐、鲁在数年后的息兵和谈,迎来了一段暂无烽火的太平岁月。
两国国力比较:
齐国,国土约在今日山东东北一带,是姜太公吕望的封地。国土广阔、土地肥沃,又素富渔盐之利,所以经济发达,国力雄厚,自西周至春秋,一直都是东方地区首屈一指的 大国。而鲁国国土约在今山东西南部地区,与齐国相邻,但在疆域和兵力上均无法与齐国这种一等大国相提并论。
导火线:
西元前686年,齐襄公的堂弟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王。不久之后,齐国大臣雍廪又将公孙无知杀死,齐国王位因此悬宕。当时流亡在外的公子小白和其兄公子纠,都有意角逐齐国王位。这时,鲁国表态公开支持公子纠,鲁庄公当时为了要护送公子纠回国,还曾与齐军大战于干时,双方因此结下仇恨。齐国王位争夺战,最后是由公子小白取得胜利,他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齐桓公。即位后,齐桓公对鲁国依然怀恨在心,不肯善罢甘休。西元前684年,齐桓公决定兴师讨鲁,以报复鲁国先前支持公子纠的宿怨。鲁庄公听闻齐国大军要来进攻,也决定全力以赴,迎战到底。
开战:
鲁国因知道自己处于“齐强鲁弱”的不利条件,所以想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迎击来犯的齐车,以取得先发制人的优势。当布署毕,鲁庄公正准备出击齐军时,这时出现了一个关键人物--曹刿,他制止了鲁庄公。曹刿是鲁国武士,因力气大且有胆识,很得鲁庄公的敬重。这次他主动要求与庄公一起上前线,希望能提供谋略,报效国家。
出发前,曹刿曾问庄公以什么条件来和齐国作战。庄公说:“对于衣物食品之类的东西,总是会分赐给臣子,不敢独享。”曹刿却说:“您这样做不过是小恩小惠,不能施及全国,老百姓是不会努力作战的。”庄公又说:“我对神明祭祀是很虔诚的,祭祀用的祭品从不敢虚报,很诚信。”曹刿又说:“您这样对神守着微小的信用,未必能感动神明,神不见得会降福于您的。” 庄公很为难的想了一下,才又说:“我对于民间的大小狱讼,虽不能做到明察秋毫,但是必定审情度理的认真处理。”曹刿这才说:“这倒是尽到了君主的责任,为老百姓做了好事,也具备了和齐国决战的基本条件了。”
曹刿在长勺战场上阻止庄公的出击,力劝庄公坚守阵地,采取以逸待劳、按兵不动的方式。齐军方面想速战求胜,于是凭藉强大的兵力优势,向鲁军发动攻击。但他接连三次都在鲁军的严密抵抗下遭到了挫败,未能达到先发制人的目的,反而造成自己军心涣散、战力衰退。曹刿见齐军如此,知道时机已到,建议庄公在此时一鼓作气,向敌方采取猛烈攻势。齐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四处散逃。
庄公见齐军败退,本想下令追击,但又被曹刿劝阻。曹刿跳下车来,先仔细察看齐军车轮的痕迹,发现是紊乱不整齐的;接着又登车远眺,看到齐军的军旗东倒西歪,这才确定齐军是真的溃败,于是才让鲁庄公下令追击。鲁庄公一路乘胜追击,大败齐军,赢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战争结束后,鲁庄公向曹刿询问是役取胜的原委。曹刿回答说:“打仗所凭恃的是作战的士气。第一次敲打战鼓时,士气最旺盛;第二次再击鼓时,士气就有些衰退了;等到第三次击鼓时,士气便完全消退了。齐军急于速战速决,所以兵士们都想快些击鼓冲锋。等到他们三次击鼓完毕,却还没能出战,士气因此沮丧。而相反的,我军士气却正十分旺盛,正是‘彼竭我盈’,这时采取猛烈反击,当然就能够一举获胜”。
曹刿又说明未立即追击的原因:齐国毕竟是强大的国家,不可轻忽,要防其诈败设下埋伏。所以先察看他们的车轮痕迹,发现是紊乱的,又远眺看见他们的军旗倾倒歪斜,这才放心追击。 鲁庄公听罢,十分佩服曹刿的见识与智慧。
长勺之战的规模虽然不大,但一直为后世兵家所称道,因为这是一场弱国与强国的争战,却由于弱国采取智慧的战略,强调了战事中“士气”的重要性,并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谋略,使得此次战役呈现意想不到的结局──弱国获胜。鲁国不但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也因此促成了齐、鲁在数年后的息兵和谈,迎来了一段暂无烽火的太平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