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07-02-17 13:28:32作者:
哈尔滨:女真语哈里宾忒。汉译“扁状的岛子”。
齐齐哈尔:达斡尔语,汉译“牧场”。
牡丹江:满语穆丹乌拉,穆丹汉译“弯”,乌拉汉译“江”之意。1937年改名牡丹江市。
佳木斯:赫哲语,汉意“尸骨”。因为松花江水流到此处将上游淹死的人、畜尸骨冲到岸上,松花江以净水入海,故有此意。
绥芬河:满语绥芬毕拉。绥芬汉意“锥子”。毕拉汉意“河”。因河中生产半寸长、深褐色的椎形螺螫而得名。
伊春:满语伊春。汉意“皮衣料”之意,即生产皮衣料之处。
瑷珲:满语瑷珲,汉意“母貂”之意,即母貂生息繁衍之地。
吉林: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汉译“沿近”之意,乌拉汉译“江”,即沿江的城市。
伊通:满语伊通。汉译“半翅鸟”,即半翅鸟生息之处。半翅鸟是一种类似野鸡但比野鸡小一些的鸟,俗称“沙半鸡”。
延吉:满语延吉。延吉汉译“岩羊或悬羊”,即岩羊或悬羊生息之处。
四平:满语四平。汉译“锥子或细直”之意,即细直的河流,市依河得名。
法库:满语法库。汉译“鱼梁或鱼脊”,即地貌如鱼脊骨状。
普兰店:满语普兰。汉译“荆棘”,即荆棘植物生长之地。
图们:因来源其流经的一条河流而得名。“图们”意为“万”,“色禽”意为“河源”,即万水之源之意。金、元称爱也窟河,其下游段称统门河,明称啊也苦河,其下游段称徒门河,清称河源段为大浪河,红旗河口以下称图们江。图们江:是吉林省东南边境、是中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界河,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条大河流,满语原称“图们色禽”。1962年中朝两国协定,“红土水”与溺流水以下称图们江。朝鲜语称豆满江。
珲春:地名的由来,据《明史》记载,原称“浑蠢”,其语源于女真语,即“边陬”“近边”之意。“珲春”为“浑蠢”的转音。明代称此地为“珲春卫”,一向被视为边寨重地。“珲春”的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冰上拖床”的意思,大概因为可能当地特产的“大麻哈鱼”而得名。
海拉尔:建于清雍正年间,当时称“呼伦贝尔城”,也称“呼伦城”;光绪年间设呼伦厅;1918年改设呼伦县;1940年设海拉尔市;2001年因呼伦贝尔盟撤盟设市,故改为海拉尔区。海拉尔是由市区北部的海拉尔河而得名,因河两岸长有许多野韭菜,蒙古人称之为“哈利亚尔”,意为“野韭菜”的意思,故音译为海拉尔。
满洲里:地名出现于1901年。在此以前满洲里一带被称为“布鲁给雅宝拉格”,汉语意为“喷泉”。是以今满洲里小北屯附近的泉水而得名。1901年,中东铁路在此建成车站,便将此站定名为“满洲里”,意思是从这里开始便是满清王朝的辖地了。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重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二连浩特:因“额仁淖尔”而得名。“淖尔”是湖泊;“额仁”当译作“幻景”。“二连”是“额仁”的转音;“浩特”意即城市。
呼伦贝尔:历史上专指大兴安岭以西广阔的草原地区,也称“巴尔虎”地区。
呼伦贝尔何以又称“巴尔虎”呢?巴尔虎是蒙古族一部族的名称,其原驻牧地在内贝加湖以东巴尔古津河一带。《多桑蒙古史》言:“在拜哈勒湖(贝加尔湖)之东,因有巴尔忽真水注入此湖,故以名其地。”又拉施特《史集》:“他们被称为巴儿忽惕,是由于他们的营地和住所位于薛灵哥河彼岸,在住有蒙古人并被称为巴儿忽真脱窟木地区的极边。”《元史》称“脱古木”也作“脱古门”,蒙语意为窄,所以也作巴儿忽真隘。
由此看来巴儿忽真隘。地区因有巴儿忽真水而得地名,而“巴尔虎”部族名,则因其驻牧于巴儿忽真隘地区所以被称为巴尔虎。
扎兰屯:原名八家子。关于扎兰屯名称来历的传说有二:一说早年有个叫扎兰的蒙古人曾统领此地,屯垦戍边,故因其名为扎兰屯。另一种说法是一八九六年修筑中东铁路时,曾有一营人驻军于此,所以当时叫做扎营屯,讹传音变,后来成了扎兰屯。
包头:这个地名的出现,始于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左右。在这一带游牧的蒙古族人民把现东河区东门外那条河称为“博托”河,汉语意思是“神明”或“圣贤”河。当时,晋西北、晋中一些贫苦农民来这里搞些土木建筑和小型加工工艺,也有的挖点药材或种点瓜菜,逐渐在博托河西塔山坡上定居下来。他们以特有的乡音,把“博托”二字叫做“包头”。
牙克石: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清代,今牙克石市所在地的名称叫“扎敦毕拉雅克萨”。“毕拉”为满语,“河”之意。“扎敦毕拉”即“扎敦河”。“雅克萨”为满语,意为“涮坍的河湾”。“扎敦毕拉雅克萨”意为“扎敦河被涮坍了的湾子”。这个地名如何而得呢?清代,免渡河与今之扎敦河被统称为“扎敦河”,并无免渡河之名称。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版的《黑龙江舆地图》标明,扎敦河流至今牙克石北部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湾渚,然后又北流注入海拉尔河。“扎敦毕拉雅克萨”当是以此河湾而得名。
1732年,清政府为加强对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从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今海拉尔)设了十个驿站。其中一个便设在此地,称“扎敦毕拉雅克萨站”。1901年修筑东清铁路取站名时,俄国日呢便将“雅克萨”讹传音转成了“牙克什”(后又将“牙克什”变为“牙克石”),并以此称定为站名。后来随着人口增多和经济的发展,“牙克石”这个火车站名逐渐变成城镇的地理名称而沿用至今。
齐齐哈尔:达斡尔语,汉译“牧场”。
牡丹江:满语穆丹乌拉,穆丹汉译“弯”,乌拉汉译“江”之意。1937年改名牡丹江市。
佳木斯:赫哲语,汉意“尸骨”。因为松花江水流到此处将上游淹死的人、畜尸骨冲到岸上,松花江以净水入海,故有此意。
绥芬河:满语绥芬毕拉。绥芬汉意“锥子”。毕拉汉意“河”。因河中生产半寸长、深褐色的椎形螺螫而得名。
伊春:满语伊春。汉意“皮衣料”之意,即生产皮衣料之处。
瑷珲:满语瑷珲,汉意“母貂”之意,即母貂生息繁衍之地。
吉林: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汉译“沿近”之意,乌拉汉译“江”,即沿江的城市。
伊通:满语伊通。汉译“半翅鸟”,即半翅鸟生息之处。半翅鸟是一种类似野鸡但比野鸡小一些的鸟,俗称“沙半鸡”。
延吉:满语延吉。延吉汉译“岩羊或悬羊”,即岩羊或悬羊生息之处。
四平:满语四平。汉译“锥子或细直”之意,即细直的河流,市依河得名。
法库:满语法库。汉译“鱼梁或鱼脊”,即地貌如鱼脊骨状。
普兰店:满语普兰。汉译“荆棘”,即荆棘植物生长之地。
图们:因来源其流经的一条河流而得名。“图们”意为“万”,“色禽”意为“河源”,即万水之源之意。金、元称爱也窟河,其下游段称统门河,明称啊也苦河,其下游段称徒门河,清称河源段为大浪河,红旗河口以下称图们江。图们江:是吉林省东南边境、是中国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界河,是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第一条大河流,满语原称“图们色禽”。1962年中朝两国协定,“红土水”与溺流水以下称图们江。朝鲜语称豆满江。
珲春:地名的由来,据《明史》记载,原称“浑蠢”,其语源于女真语,即“边陬”“近边”之意。“珲春”为“浑蠢”的转音。明代称此地为“珲春卫”,一向被视为边寨重地。“珲春”的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冰上拖床”的意思,大概因为可能当地特产的“大麻哈鱼”而得名。
海拉尔:建于清雍正年间,当时称“呼伦贝尔城”,也称“呼伦城”;光绪年间设呼伦厅;1918年改设呼伦县;1940年设海拉尔市;2001年因呼伦贝尔盟撤盟设市,故改为海拉尔区。海拉尔是由市区北部的海拉尔河而得名,因河两岸长有许多野韭菜,蒙古人称之为“哈利亚尔”,意为“野韭菜”的意思,故音译为海拉尔。
满洲里:地名出现于1901年。在此以前满洲里一带被称为“布鲁给雅宝拉格”,汉语意为“喷泉”。是以今满洲里小北屯附近的泉水而得名。1901年,中东铁路在此建成车站,便将此站定名为“满洲里”,意思是从这里开始便是满清王朝的辖地了。
呼和浩特:蒙古语为青色城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蒙古文《俺答汗传》中。是书载有:“大名扬天下的圣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历,即明隆重庆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举世无双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阳、哈屯河之滨,始建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壮美丽的呼和浩特。”
二连浩特:因“额仁淖尔”而得名。“淖尔”是湖泊;“额仁”当译作“幻景”。“二连”是“额仁”的转音;“浩特”意即城市。
呼伦贝尔:历史上专指大兴安岭以西广阔的草原地区,也称“巴尔虎”地区。
呼伦贝尔何以又称“巴尔虎”呢?巴尔虎是蒙古族一部族的名称,其原驻牧地在内贝加湖以东巴尔古津河一带。《多桑蒙古史》言:“在拜哈勒湖(贝加尔湖)之东,因有巴尔忽真水注入此湖,故以名其地。”又拉施特《史集》:“他们被称为巴儿忽惕,是由于他们的营地和住所位于薛灵哥河彼岸,在住有蒙古人并被称为巴儿忽真脱窟木地区的极边。”《元史》称“脱古木”也作“脱古门”,蒙语意为窄,所以也作巴儿忽真隘。
由此看来巴儿忽真隘。地区因有巴儿忽真水而得地名,而“巴尔虎”部族名,则因其驻牧于巴儿忽真隘地区所以被称为巴尔虎。
扎兰屯:原名八家子。关于扎兰屯名称来历的传说有二:一说早年有个叫扎兰的蒙古人曾统领此地,屯垦戍边,故因其名为扎兰屯。另一种说法是一八九六年修筑中东铁路时,曾有一营人驻军于此,所以当时叫做扎营屯,讹传音变,后来成了扎兰屯。
包头:这个地名的出现,始于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左右。在这一带游牧的蒙古族人民把现东河区东门外那条河称为“博托”河,汉语意思是“神明”或“圣贤”河。当时,晋西北、晋中一些贫苦农民来这里搞些土木建筑和小型加工工艺,也有的挖点药材或种点瓜菜,逐渐在博托河西塔山坡上定居下来。他们以特有的乡音,把“博托”二字叫做“包头”。
牙克石:是由满语“雅克萨”音转而来。清代,今牙克石市所在地的名称叫“扎敦毕拉雅克萨”。“毕拉”为满语,“河”之意。“扎敦毕拉”即“扎敦河”。“雅克萨”为满语,意为“涮坍的河湾”。“扎敦毕拉雅克萨”意为“扎敦河被涮坍了的湾子”。这个地名如何而得呢?清代,免渡河与今之扎敦河被统称为“扎敦河”,并无免渡河之名称。据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出版的《黑龙江舆地图》标明,扎敦河流至今牙克石北部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湾渚,然后又北流注入海拉尔河。“扎敦毕拉雅克萨”当是以此河湾而得名。
1732年,清政府为加强对呼伦贝尔地区的防守,从齐齐哈尔至呼伦贝尔(今海拉尔)设了十个驿站。其中一个便设在此地,称“扎敦毕拉雅克萨站”。1901年修筑东清铁路取站名时,俄国日呢便将“雅克萨”讹传音转成了“牙克什”(后又将“牙克什”变为“牙克石”),并以此称定为站名。后来随着人口增多和经济的发展,“牙克石”这个火车站名逐渐变成城镇的地理名称而沿用至今。